成语拼音:jī cháng lù lù
成语解释: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饥饿
繁体字形:饑腸轆轆
英文翻译:be so hungry that the stomach is beginning to gurgle
饥:1.饿:饥餐渴饮。如饥似渴。2.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连年大饥。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辘:见下。
辘:见下。
饥肠辘辘到底该怎么用?举个例子:小明放学后没吃午饭就去踢球,回家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妈妈一看他的表情就说:“瞧你这饥肠辘辘的样子,快洗手吃饭!”这里的成语不仅形容饥饿,还带着一点心疼和催促的意味。
为什么非要用“饥肠辘辘”而不是直接说“很饿”?比如同事加班到晚上九点,瘫在椅子上叹气:“方案改完第八版了,现在饥肠辘辘还得去赶末班车。”成语的四字节奏感让疲惫感更生动,仿佛能听见他胃里传来的抗议声。
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景?想象一个旅行故事:背包客在山里迷路三小时,终于看到客栈招牌时,她摸着干瘪的背包对同伴苦笑:“再找不到吃的,我这饥肠辘辘的肚子怕是要自己找虫子当晚餐了。”这里既表达生理需求,又用幽默化解了紧张气氛。
有人问:用这个成语会不会太文绉绉?其实不然。你看外卖小哥送完最后一单,对着手机语音:“兄弟对不住啊,你家小区太大绕得我饥肠辘辘,你家狗还追了我半条街!”口语化表达配上成语,反而有种反差萌。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是画面感。它不像“饿得前胸贴后背”那么夸张,也不像“腹中空空”那么书面化,就像清晨六点的早餐铺子,蒸笼掀开时那股带着烟火气的温暖——既实在,又藏着对食物的期待。
下次遇到类似情境,试试换个说法。比如深夜加班的你闻到楼下烧烤摊的香味,不妨对同事说:“我这饥肠辘辘的胃已经在投票表决了——是继续改PPT,还是先下楼拯救消化系统?”生活里的趣味,往往藏在这些生动的表达里。
最后留个小思考:为什么人在饿的时候更容易想起四字成语?或许饥饿让大脑更渴望高效的表达方式,就像饿着肚子的人总想找条最快的路线奔向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