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i rén wén tīng
成语解释:见“骇人听闻”。
成语出处:《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吴贤]忽一日仰天而叹,说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繁体字形:駭人聞聽
英文翻译:Appalling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听:1.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广播。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劝告。3.任凭:听其自然。4.判断;治理:垂帘听政。5.英语音译词。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也用作量词:听装香烟。一听啤酒。
“骇人听闻”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看个例子:某地发生一起恶性案件,媒体报道时用了“歹徒的手段简直骇人听闻”。这里描述极端恶劣、超出常人接受范围的事件,成语就用对了地方。
有人可能会问:“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有啥区别?”举个对照案例就明白了。某自媒体为博眼球,把普通交通事故写成《五车连撞血流成河》,这属于“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制造恐慌;而二战纪录片里描述集中营惨状的旁白“这些暴行骇人听闻”,则是客观陈述历史真相。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把这成语当形容词堆砌。比如“新款手机性能骇人听闻地强大”就属于错误用法,性能提升应该用“令人惊叹”这类褒义词。记得这个成语自带负面属性,只适用于引发恐惧或道德谴责的场景。
有个有趣现象:现在有些商家反用成语制造反差萌。比如恐怖主题密室逃脱的广告语“本店机关设置绝对骇人听闻”,既保留成语本意又带点黑色幽默。不过这种用法需要特定语境支撑,日常交流还是按规范使用更稳妥。
个人觉得语言就像调色板,成语是现成的色彩模块。用“骇人听闻”时,就像在画布上泼洒暗红色——它应该出现在表现人性阴暗面、重大灾难或突破道德底线的叙述中。下次写作时不妨先自问:我要描绘的画面是否真的需要这种重色调?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反而让成语使用更需谨慎。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某明星绯闻骇人听闻”的标题,不妨多问句:这是事实描述还是流量密码?保持这份清醒,或许能让语言回归传递真相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