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ài
  • xīn
  • d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ài xīn dòng mù

成语解释:犹言惊心动目。

成语出处:宋·苏轼《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于神,愿复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

繁体字形:駭心動目

英文翻译:Astonishing

骇心动目的意思

骇:惊吓;震惊:惊涛骇浪。骇人听闻。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成语评论

成语“骇心动目”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在描述什么样的场景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你在电影院看到火山爆发的特效画面,岩浆喷涌的瞬间让人呼吸停滞,这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就是典型的“骇心动目”。它不单指画面刺激,更强调事件本身带来的震撼感——比如第一次亲眼目睹山体滑坡,或是突然得知挚友死里逃生的经历。

有人可能会问:“骇心动目”和“触目惊心”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更侧重“超出预期的震撼力”。比如某品牌发布会上,无人机群突然拼出城市天际线图案,观众席瞬间爆发的惊呼声,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对科技应用的想象力边界。而“触目惊心”更多用于负面事件,比如车祸现场的惨烈画面。

这个成语在文艺创作中特别好用。试想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炮弹炸开的瞬间,战壕里飞起的不仅是泥土,还有半截带着军校徽章的胳膊——这般骇心动目的场景,让新兵手里的步枪哐当落地。”短短两句话,既制造了视觉冲击,又传递了心理震动,比平铺直叙更有感染力。

当代社会其实处处藏着“骇心动目”的素材。去年我在科技展看到脑机接口患者用思维控制机械臂写字,钢笔尖触及纸面的刹那,展厅里响起海浪般的掌声。这种见证人类突破生理限制的震撼,远比恐怖片里的Jump Scare更有持久的心灵激荡。

有个有趣的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骇心动目”的阈值被不断拉高。二十年前街头魔术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如今需要全息投影才能引发同等效果。但真正动人的时刻,往往藏在反差里——比如消防员熏黑的脸贴着婴儿熟睡的面庞,这种柔软与刚强的碰撞,反而比任何特效都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

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寻找“打破认知惯性”的瞬间。就像推开常年锁着的阁楼门,发现整面墙都是祖辈留下的手绘星图,那种时空交错的震撼,既让人心跳加速,又忍不住想凑近细看。这种复杂的体验,正是汉语四字成语独有的表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