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zì wèi zhì
成语解释: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成语出处: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二》:“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指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繁体字形:高自位置
英文翻译:appraise oneself too highly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自:1.自己:自动。自卫。自爱。自力更生。自言自语。自告奋勇。自顾不暇。不自量力。2.自然;当然: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说。3.姓。4.从;由:自小。自此。自古。自远而近。自北京出发。选自《人民日报》。来自各国的朋友。
位: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部位。座位。各就各位。2.职位;地位:名位。3.特指君主的地位:即位。在位。篡位。4.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个位。百位。十位数。5.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家里来了几位客人。6.姓。
置:1.搁;放:安置。搁置。漠然置之。置之不理。置诸脑后。2.设立;布置:装置。设置。3.购置:添置。置一些用具。
“高自位置”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换个说法就容易理解了——它描述的是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高,总觉得自己“应该”处在某个位置上。比如开会时明明对业务不熟,却抢着发表意见;或者明明团队合作的项目,却把功劳全揽在自己身上。这种心态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逻辑?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张刚入职三个月,就公开质疑部门五年的工作流程。他认为“新人视角”能带来突破,但实际提出的方案完全脱离业务现状。同事委婉提醒时,他却觉得“老员工在打压创新”。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高自位置”——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认知,却急于证明存在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中有个“达克效应”可以解释:能力不足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就像刚学会开车的新手,往往比老司机更自信。但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滤镜式成功”让人们误以为“快速登顶”才是常态,却忽视了每个成就背后的积累过程。
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状态?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建立“坐标系思维”。把自己放在时间轴上看——三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差距有多大?再把自己放在行业坐标系里——同龄人中处在什么位置?定期做这样的对比,就像给自我认知装上了校准器。我自己常用这个方法,发现它能让浮躁的心态快速沉静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高自位置”不完全等同于自负。有些时候,它可能源于对现状的过度焦虑。比如看到同龄人升职加薪,便不顾实际能力强行争取管理岗。这种情况下,与其急着证明自己,不如先建立“能力银行”——把每个项目当成存款,当经验储备足够时,机会自然会来敲门。
观察职场中的资深前辈会发现,真正的高手往往更懂“低位观察”的价值。他们开会时前二十分钟基本在倾听,等摸清全局脉络后再发言。这种“延迟输出”的策略,反而让他们的意见更具分量。这或许提醒我们:放低姿态不是示弱,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发力。
当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高自位置”的苗头时,或许可以试试“三问检测法”:这个判断有数据支撑吗?换作别人会怎么评价?三个月后再看会不会改变想法?这三个问题就像三面镜子,能帮助照见认知盲区。毕竟,清醒的自我认知,才是持续成长的关键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