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ǐ kū sù fēi
成语解释:传说苍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成语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苍颉造之,鬼哭粟飞;黄帝用之,官治民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鬼哭粟飛
英文翻译:Crying and crying
鬼:1.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叫鬼。2.不可告人的打算或勾当:捣鬼。鬼鬼祟祟。3.称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轻蔑意):酒鬼。烟鬼。4.指小孩机灵:这孩子真鬼!。小鬼。5.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哭诉。放声大哭。
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飞:1.(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飞蝗。鸟飞了。2.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飞行。明天有飞机飞上海。3.在空中飘浮游动:飞云。飞沙走石。飞雪花了。4.形容极快:飞奔。飞跑。飞涨。5.挥发:盖上瓶子吧,免得香味儿飞了。樟脑放久了,都飞净了。6.意外的;凭空而来的:飞灾。飞祸。流言飞语。7.姓。
“鬼哭粟飞”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地震过后,整个村庄一片狼藉,狂风卷起地上的谷物漫天飞舞,仿佛天地间真有鬼魂在哭泣。”这个场景用“鬼哭粟飞”形容,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自然的震撼?
自问:成语里的“鬼哭”和“粟飞”有什么关联?其实,这是一种夸张的文学表达。古人用“鬼哭”比喻灾难中的哀嚎声,“粟飞”则描绘粮食被狂风席卷的混乱景象,组合起来强调事件的异常与严重性。比如历史上记载大饥荒时,百姓会说“田间无粟可收,唯闻鬼哭之声”,既写实又充满画面感。
个人观点: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共情”现代人可能觉得“鬼怪”之说不够科学,但这种表达传递的恐惧与无助感是真实的。就像今天我们会用“天崩地裂”形容压力,本质上都是用意象传递情绪。与其纠结字面,不如体会背后的情感共鸣。
试着换个场景理解:“公司突然倒闭时,办公室里文件乱飞,同事们的叹息声此起彼伏,简直像现实版的鬼哭粟飞。”你看,只要抓住“异常混乱+群体悲鸣”的核心,古老成语也能焕发新意。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你说某个地方“闹得鸡飞狗跳”时,和“鬼哭粟飞”的底层逻辑是不是很像?语言的美妙,往往在于用想象力搭建现实与意境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