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dàng hún yáo
成语解释: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
成语出处:《雪岩外传》第六回:“雪岩左顾右盼的赏鉴了一回,想起隋炀帝的乌铜镜屏的艳事,便不禁魄荡魂摇起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繁体字形:魄蕩魂摇
英文翻译:To be spirited
魄: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2.魄力或精力:气魄。体魄。
荡:1.摇动;摆动:动荡。飘荡。荡桨。荡秋千。2.无事走来走去;闲逛:游荡。闲荡。3.洗:冲荡。涤荡。4.全部搞光;清除:扫荡。倾家荡产。5.广阔;平坦:浩荡。坦荡。6.姓。7.放纵,行为不检点:放荡。浪荡。淫荡。8.浅水湖:黄天荡。芦花荡。9.同“凼”。
魂:1.指精神或情绪:梦魂萦绕。神魂颠倒。2.特指崇高的精神:国魂。民族魂。3.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花魂。诗魂。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地动:动摇。摇晃。摇手。摇铃。摇橹。摇头晃脑。
什么是"魄荡魂摇"的典型使用场景?想象你站在火山喷发现场,炽热的岩浆在脚下翻滚,硫磺味直冲鼻腔,双腿不受控制地颤抖——这种震撼到灵魂出窍的体验,正是"魄荡魂摇"的生动写照。
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灾害吗?当然不是。当急救医生掀开车祸现场变形的车门,目睹伤者奄奄一息时,那种混合着职业冷静与本能的惊心动魄,同样是"魄荡魂摇"的真实演绎。这种语言的力量,在于它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极端境遇时的生理与心理共振。
现代人还会经历这种程度的震撼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似见多识广,但真正能穿透心灵屏障的体验反而稀缺。就像凌晨三点偶然点开的纪录片,镜头里北极熊在融化的浮冰上绝望徘徊的画面,突然让人产生坐立难安的灵魂震颤——这正是当代版的"魄荡魂摇"。
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这个成语?关键要抓住"感官冲击"与"精神震荡"的双重性。比如描写考古队员首次开启千年古墓时,既要写手电筒光束中飞扬的尘雾,也要刻画他们看见壁画上未解符号时骤然加快的心跳。这种立体化的描写,才能让成语真正"活"过来。
有人觉得这个成语太夸张?或许因为我们习惯了稀释的情感表达。但想想第一次抱新生儿的父母,当那个温暖的小生命在臂弯里扭动时,那种混合着敬畏与惶恐的强烈触动,确实需要"魄荡魂摇"这样的重磅词汇才能准确传达。
语言就像多棱镜,越是强烈的体验越需要精准的词汇折射。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魄荡魂摇"时,实际上是在为那些超越日常认知的震撼瞬间建立坐标。这种文字的力量,或许正是汉语最迷人的魔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