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bō tuó làng
成语解释:见“鲸涛鼍浪”。
成语出处: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逮至明代,欧洲诸国日强,精于驾舟,不惮远涉,往往于鲸波鼍浪中探测新地,以为通商互市之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鯨波鼉浪
英文翻译:Cetacean wave
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外形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头大,眼小,没有耳壳,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俗称鲸鱼。
波:1.波浪:波纹。随波逐流。2.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前进。最常见的有机械波和电磁波。通常也可分为横波和纵波。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姓。
鼍:扬子鳄。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鲸波鼍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形容的是巨大的风浪或激烈的动荡场景。比如:“台风过境时,海面掀起鲸波鼍浪,渔船纷纷回港避风。”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现象的凶猛,也暗含了人类面对危机时的谨慎态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自然界的风浪吗?当然不是!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可以说:“行业变革带来鲸波鼍浪,许多传统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这种用法将物理层面的波涛转化为社会变化的隐喻,既形象又有深度。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个人成长故事里。试想这样的场景:“初到海外求学时,文化差异的鲸波鼍浪几乎将我淹没,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快速成长。”这里既保留了“巨大困难”的本意,又赋予其积极的意义转折,比单纯说“遇到困难”更生动有力。
为什么现代人还需要用这种古语?在我看来,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四字就能传递画面感和历史厚重感。当我们在工作报告里写“市场出现鲸波鼍浪”,比平铺直叙的“竞争激烈”更能引发共鸣,因为它激活了听者脑中的意象联想。
最近看到科技论坛有个有趣用例:“AI技术掀起的鲸波鼍浪中,找准创新方向就像掌握航海罗盘。”这种跨界混搭的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又赋予其时代特征,比用“变革浪潮”这类陈词更有记忆点。
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类成语就像做菜放调味料——适量增香,过量则腻。在儿童故事或技术文档中,可能需要换成更直白的表达。但对于文化类内容或需要营造氛围的场合,这种带着水墨画气息的成语,能让文字瞬间立体起来。
下次遇到需要强调“巨大挑战”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就像语言工具箱里的多功能扳手,既能拧紧表达的螺丝,也能为文字镀上一层文化包浆。关键是要根据语境调整使用剂量,让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中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