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zhī
  • y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hè zhī yīng

成语解释:《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成语出处:《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鳴鶴之應

英文翻译:A response to the crane

鸣鹤之应的意思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鹤:鸟,头小颈长,嘴长而直,脚细长,后趾小,高于前三趾,羽毛白色或灰色,群居或双栖,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等。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应:[yìng]1.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hè)。答应。喊他不应。应承。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3.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4.对待:应付。应变。应酬。[yīng]1.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应有尽有。2.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3.姓。

成语评论

你听说过“鸣鹤之应”这个成语吗?它原本的意思是“鹤鸣叫时,同类会响应”,现在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因为志趣相投而互相吸引。比如小王喜欢读书,总在朋友圈分享书评,结果身边慢慢聚集了一群爱书的朋友——这就是典型的鸣鹤之应

为什么说这是鸣鹤之应呢?其实就像磁铁会吸引铁屑,当一个人展现出某种特质时,自然会吸引相似的人。比如小区里有位张阿姨坚持晨跑,三个月后竟带动了十几位邻居加入锻炼队伍。这种“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现象,正是成语背后传递的积极逻辑。

有趣的是,鸣鹤之应不仅存在于生活中。某科技公司曾因创始人痴迷产品设计,结果吸引来的员工个个都是“细节控”,团队氛围就像精密咬合的齿轮。这种正向循环的形成,恰恰印证了“你是谁,就会遇见谁”的底层规律。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暂时没遇到同类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与其等待被看见,不如主动成为那只“鸣鹤”。就像社区里的志愿者团队,最初只有三位退休教师,但他们坚持组织读书会,两年后发展成百人规模的公益组织。当你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共鸣终会到来。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花园里的蒲公英。单朵花或许不起眼,但当风起时,它们的种子能飞向远方,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人际关系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某个特质,会在何时何地引发意想不到的共鸣。

下次当你发现身边聚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妨想想:或许正是你长久以来坚持的某个习惯、某个态度,像鹤鸣般穿透云雾,唤来了这些美好的相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真实,静待回响。

"鸣鹤之应"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