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g
  • ér
  • gōng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成语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公开声讨

繁体字形:鳴皷而攻之

英文翻译:sound the call for attack

鸣鼓而攻之的意思

鸣:1.(鸟兽或昆虫)叫:鸟鸣。蝉鸣。虫鸣。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耳鸣。雷鸣。自鸣钟。孤掌难鸣。礼炮齐鸣。鸣鼓。鸣锣开道。3.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鸣谢。鸣冤。鸣不平。百家争鸣。4.姓。

鼓: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鼓。手鼓。花鼓。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鼓。蛙鼓。耳鼓。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鼓琴。鼓掌。4.用风箱等扇(风):鼓风。5.发动;振奋:鼓动。鼓励。鼓舞。鼓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鼓。口袋装得鼓鼓的。8.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成语评论

鸣鼓而攻之”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公开、正式地对某人或某事发起激烈的批评或攻击。比如一家企业被曝光造假,公众可能会联合发声、集体谴责,这种行为就可以用“鸣鼓而攻之”来描述。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里,原指战场上敲响战鼓、发起进攻。但今天更多被用来比喻通过舆论或行动形成压力。比如某明星因不当言论引发争议,网友在社交平台大规模批评,媒体也跟进报道——这种多方联动的局面,就像一场现代版的“鸣鼓而攻之”。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批评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组织性和影响力。比如小区里有人乱丢垃圾,邻居私下提醒是普通批评;但如果物业发起公告、组织居民大会讨论解决方案,就更接近“鸣鼓而攻之”的形态。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特殊价值。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让集体监督变得更高效。比如某品牌虚假宣传被消费者集体投诉,监管部门迅速介入,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公众利益,也倒逼企业规范经营。不过需注意,任何批评都应基于事实,避免演变成网络暴力。

再看职场中的例子:某公司项目出现重大失误,管理层召开全员会议分析问题,各部门轮流指出执行漏洞。这种公开透明的复盘机制,实际上是用制度化的“鸣鼓而攻之”推动组织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指责,而是转化为建设性的改进流程。

最后要强调的是,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把握分寸。就像古代鸣鼓作战需要把握时机,现代社会中的集体批评也要讲究证据充分、方法得当。只有当批评真正指向解决问题,而非宣泄情绪,才能发挥成语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

鸣鼓而攻之的造句

  1. 造句 他作恶多端,群众鸣鼓而攻之。
  2. 造句 他们大造舆论,为主子上台鸣鼓而攻之。
  3. 造句 上系于天而犯日,故鸣鼓而攻之,胁其本也。
  4. 造句 一直等到楚军完全准备好之后,宋襄公才鸣鼓而攻之。
  5. 造句 对于这些耻辱,如果听之任之而不鸣鼓而攻之,则是我们全社会的耻辱。
  6. 造句 (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 造句 倘若连“小子鸣鼓而攻之”的声音也哑下去了,事情恐怕就完全不可收拾了。
  8. 造句 深圳梧桐山拟建老子文化园,恼了网民,鸣鼓而攻之。
  9. 造句 我们的母语,你为何充满仇恨轻则“鸣鼓而攻之”、“掀起大批判的高潮”,重则“食肉寝皮”、“打翻在在,踏上一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10. 造句 所以,“记者黑名单”并不可怕,媒体也不必鸣鼓而攻之,关键是要提升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一切都拿事实说话,让道理越辩越明。

"鸣鼓而攻之"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