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ún qǐ ér gōng zhī
成语解释: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繁体字形:羣起而攻之
英文翻译:rise together and expel sb
群: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群。鸡群。建筑群。成群结队。2.众多的人:超群。群言堂。群策群力。3.成群的:群峰。群居。群集。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群孩子。一群马。5.姓。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攻:1.攻打;进攻(跟“守”相对):围攻。攻城。能攻能守。攻下敌人的桥头堡。2.对别人的过失、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群起而攻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3.致力研究;学习:专攻。一门心思攻外语。4.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群起而攻之”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大家联合起来攻击某个人或事”。比如在职场上,如果某个领导独断专行,忽视团队意见,员工可能会“群起而攻之”,要求改变决策方式。这时候,大家的不满情绪形成合力,倒逼问题被重视。
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场景适合用“群起而攻之”?其实关键在“群起”二字。单独一两个人的反对可能无足轻重,但当多数人形成共识时,力量就会发生质变。比如某网红发表争议言论,网友集体批评,导致其公开道歉——这就是典型的舆论场中“群起而攻之”的案例。
再举个历史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若背弃盟约,其他诸侯国往往会联合出兵讨伐。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反击行为,本质上也是“群起而攻之”的体现。但要注意,这种行为既可能维护正义,也可能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有人疑惑:成语是否带有贬义?个人认为,它的中性色彩更浓。就像一把刀,用来切菜还是伤人,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现实中,当弱势群体联合反抗不公时,“群起而攻之”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但若用于打压不同声音,就会变成舆论暴力。
观察现代社交媒体,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某明星被爆出负面新闻后,评论区瞬间涌入成千上万的指责,甚至出现“跟风骂”的情况。这提醒我们:集体行动需要理性判断,而非情绪宣泄。毕竟,“群起而攻之”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新问题。
最后分享一个个人观点:信息时代让“群起”变得更容易,但也稀释了思考深度。下次遇到众人齐声批判某事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事实是否清晰?诉求是否合理?行动是否适度?或许这样能让我们更智慧地运用“群起而攻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