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óng piān jù zhì
成语解释:鸿:巨大。形容规模宏大的著作
成语出处:傅增湘《校永乐大典本》:“循是以论,则古来鸿篇巨帙,其沿讹踵缪,而莫从纠勘者,可胜道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形容篇幅长的作品
繁体字形:鸿篇巨帙
英文翻译:A great master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篇:1.首尾完整的文章;一部书可以分开的大段落:篇章。《荀子·劝学篇》。2.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歌篇。3.量词。用于文章、纸张、书页等:一篇论文。三篇儿纸。
巨:1.大;很大:巨款。巨轮。巨幅画像。为数甚巨。2.姓。
帙:1.古代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2.量词。一套线装书叫一帙。
“鸿篇巨帙”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在描述那些“又厚又重的大部头作品”。比如有人花十年写出一本百万字的历史小说,朋友可能会感叹:“你这简直是鸿篇巨帙啊!”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用这个词?因为它不仅说书厚,更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作者的投入感,比单纯说“长篇小说”更有画面感。
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某科技公司发布了一本500页的技术手册,涵盖从基础到前沿的全套知识。员工打趣说:“这手册堪称行业鸿篇巨帙!”有人可能会疑惑:现在都数字化了,纸质手册还有必要吗?其实这里用成语的重点不在于载体,而是突出内容的全面性——就像古代竹简虽笨重,但承载的思想重量不会变。
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短视频流行的今天,某博主却用三年时间做了20期深度纪录片,每期两小时。评论区有人写道:“在碎片化时代坚持做鸿篇巨帙,真不容易。”这里藏着现代人的认知转变——当我们看腻了快餐内容,反而会更珍惜那些需要沉浸式体验的完整作品,就像吃惯了便利店饭团,突然闻到慢火炖的佛跳墙总会心头一颤。
说到个人体验,我发现读鸿篇巨帙就像跑马拉松。去年啃完《追忆似水年华》时,前100页简直在“迷雾中找路”,但坚持到中段突然豁然开朗。这或许揭示了一个真相:厚重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信息量,更在于它能训练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这点在即时反馈泛滥的当代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看个反向案例:有位图书编辑吐槽,现在很多号称“鸿篇巨帙”的畅销书,实际是注水猪肉般的拼凑之作。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篇幅长就等于有价值吗?显然不是。真正的鸿篇巨帙应该像交响乐,每个章节都是有机整体,而非简单把短篇堆成砖头厚。判断标准或许在于:合上书后,那些文字是否还在脑海里自动生长。
站在书店的巨著专柜前,忽然觉得这些厚书就像知识界的珠穆朗玛峰。有人选择乘坐直升机(听书版)快速领略,有人坚持徒步攀登(精读)。没有优劣之分,但亲手触摸岩壁的体验,终究会在记忆里刻下更深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