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óng 鸿
  • piān
  • zh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óng piān jù zhù

成语解释:指规模宏大的著作。同“鸿篇钜制②”。

成语出处:柯灵《香雪海 散文——文学的轻骑队》:“我们这时代是产生鸿篇巨著的时代,是产生诗的时代,也是产生绚烂多采、争妍斗胜的散文的时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形容篇幅长的作品

繁体字形:鴻篇巨著

英文翻译:masterwork

鸿篇巨著的意思

鸿:1.大雁:鸿雁。鸿毛。雪泥鸿爪(喻往事遗留的痕迹)。2.大:鸿博。鸿图。鸿沟。鸿儒。鸿福。鸿运。鸿烈。3.指书信:来鸿。4.姓。

篇:1.首尾完整的文章;一部书可以分开的大段落:篇章。《荀子·劝学篇》。2.写着或印着文字的单张纸:歌篇。3.量词。用于文章、纸张、书页等:一篇论文。三篇儿纸。

巨:1.大;很大:巨款。巨轮。巨幅画像。为数甚巨。2.姓。

著:[zhù]著作:名著。译著。[zhuó]1.同“着1”(zhuó)。2.同“着2”(zhuó)。[zhe]同“”(·zhe)。

成语评论

说到“鸿篇巨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厚又难读”。比如《史记》,一千多页的文言文,光是翻开都需要勇气。但这类作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其实它们像一座桥,把不同时代的思想连在一起。司马迁写《史记》时,未必想到它会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基石,但正因内容足够扎实,才能跨越时间,成为“鸿篇”的标杆。

有人问:“现代人时间碎片化,鸿篇巨著还有必要读吗?”这个问题背后藏着对效率的焦虑。拿刘慈欣的《三体》举例,虽然全书近百万字,但它用科幻外壳包裹着对人性的洞察。读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分多次读完。关键不在于“一口气吞下”,而是通过持续接触深度内容,训练思维的纵深感——这和刷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愉悦截然不同。

虚构类作品如何体现“鸿篇”特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出了答案。书中虚构的马孔多小镇,通过七代人的命运编织出拉美历史的缩影。当读者问“这些魔幻情节有意义吗?”,其实作者在用荒诞映射现实:战争、科技入侵、文化迷失……庞大的叙事网里,每个细节都在为主题服务。

个人认为,当代创作者面临新挑战: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能更需要“轻量级”内容。但就像建筑需要地基,思想体系的构建依然依赖系统性阅读。试着把《资本论》和时下热门的经济类短视频对比,前者像登山,过程费力但视野开阔;后者像坐缆车,便捷却错过思考的乐趣。

最后一个问题:鸿篇巨著必须严肃吗?钱钟书的《管锥编》以学术深度著称,但他在书中穿插的幽默点评,让人看到厚重学问里的灵动。这提示我们:真正的好作品,既有海纳百川的容量,也有举重若轻的智慧。下次遇到大部头时,或许可以把它当作智慧游乐场,而非沉重的负担。

纸质书页间的油墨香,电子屏上的滚动条,载体在变,但人类对深度探索的需求始终存在。当我们谈论鸿篇巨著时,本质上是在寻找能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思想坐标——它们或许不会告诉我们今天午饭吃什么,但能帮助我们在更大的时空维度里,看清自己站在何处。

鸿篇巨著的造句

  1. 造句 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著,传之不朽,这无异于夸父逐日,实在是不自量力。
  2. 造句 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著,传之不朽,这无异于夸父追日,实在是不自量力。
  3. 造句 今天,我完成了鸿篇巨著一般的交友问卷调查之后,婚介公司的人认为我的要求太特殊了,没法满足。
  4. 造句 这也是第一部描写苏维埃制度下劳动集中营生活的鸿篇巨著。
  5. 造句 到1950年代早期,兰德身边聚集了一个仰慕者小圈子,他们会进行深夜的哲学讨论,他们全神贯注坐着,聆听兰德阅读她正在创作中的鸿篇巨著。
  6. 造句 事隔近三十年后,新世界出版社在对北大已故马坚教授的这个译本进行适当编辑加工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又重新推出这部长达75万字的阿拉伯历史鸿篇巨著。
  7. 造句 一位瑞典商业咨询师辛勤工作十三年,写成一本论述瑞典经济解决之道的鸿篇巨著。
  8. 造句 达尔文于1858年6月收到一位在马来群岛工作的英国博物学家的信,这时候,他还在写他的鸿篇巨著。

"鸿篇巨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