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lín xuàn
成语解释:麒麟:传说的灵兽;楦:做鞋的木头模型,指驴子。假扮成麒麟的驴子。比喻虚有其表的人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山谷外集·次韵谢外舅食驴肠》诗:“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麒麐楥
英文翻译:something impressive in appearance only
麒:〔麒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体形像鹿,头上有角,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拿它象征祥瑞。
麟:麒麟的简称:凤毛麟角。
楦:1.楦子:鞋楦。帽楦。2.用楦子填紧或撑大鞋帽的中空部分:新绱的鞋要楦一楦。3.泛指用东西填紧物体的中空部分:装完瓷器,把箱子楦好。
“麒麟楦”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的含义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字面上看,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神兽,而“楦”原本指鞋匠用来撑鞋的木模。合在一起,它比喻那些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里空无一物的人或物——就像用木头模具硬撑出的麒麟外形,虚有其表。
举个例子:公司新来的领导总是西装革履,开会时满口“战略闭环”“赋能生态”,但实际工作中连基础报表都看不懂。同事私下议论:“这简直是麒麟楦嘛,架子摆得足,肚里没真货。”这种情况是不是似曾相识?
为什么人们容易被表象迷惑?心理学中有个“光环效应”:当一个人某方面表现突出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就像看到穿着考究的人,容易默认对方能力出众。但现实中,包装成本越来越低,短视频里人均“成功人士”,朋友圈里遍地“精致生活”,反而让“麒麟楦”现象越发普遍。
再比如:直播带货的主播声嘶力竭喊着“全网最低价”,背后却是贴牌生产的廉价商品;网红餐厅用滤镜把预制菜拍成米其林水准,食客到店才发现实物与照片天差地别。这些场景都在提醒我们:表面的华丽,未必能撑起实质的价值。
如何避免成为“麒麟楦”?有人可能会问:注重形象难道有错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只重皮相,不修内功”的失衡状态。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自由插画师,她坚持每周更新作品集,同时每年花三个月闭关学习新技术。用她的话说:“既要让人愿意点开我的主页,更要让人看完舍不得关掉。”
这种“内外兼修”的思维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与其拼命维持完美人设,不如把精力分给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毕竟真正的麒麟不需要木楦支撑,它站在那里,本身就是祥瑞。
最后想分享一个观察: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推崇“松弛感”。或许这正是对“麒麟楦”文化的无声反抗。当社会逐渐意识到过度包装的疲惫,或许我们会更珍惜那些敢于展露瑕疵,却充满生命力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