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 lín gé
成语解释:汉代阁名,供奉功臣。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
成语出处: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最高荣誉
繁体字形:麒麐閣
英文翻译:Kirin
麒:〔麒麟〕简称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体形像鹿,头上有角,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拿它象征祥瑞。
麟:麒麟的简称:凤毛麟角。
阁:1.旧时楼房的一种,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于高处,可凭高远望。2.女子卧室的旧称:闺阁。出阁(出嫁)。3.指内阁:组阁。阁员。4.存放东西的架子:束之高阁。5.“閤”,另同“”;另音hé,同“合”
麒麟阁这个词,大家可能听过但不太熟悉。它原本指的是古代存放珍贵典籍或供奉贤才的地方,后来逐渐演变成成语中的文化符号。比如“麟阁标名”常用来形容功绩被永久记录,“麟角凤趾”则比喻珍稀罕见的事物。那这些成语到底怎么用?背后又有哪些门道?
先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明参加全国编程大赛得了金奖,校长在表彰会上说:“这次成绩足以‘麟阁标名’,成为学校历史上的里程碑。”这里的“麟阁标名”既肯定了成就的价值,也暗含这份荣誉会被长久铭记的意思。比起直白的夸奖,是不是更有文化厚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带“麒麟”的成语是不是太老套了?其实关键在于使用场景。比如创业者向投资人介绍核心技术时,完全可以说:“我们的专利就像‘麟角凤趾’,市场上暂时找不到同类产品。”这种表达既突显独特性,又比“独一无二”多了层文化意蕴。
我注意到现代人有个认知误区:总觉得传统文化元素用起来会显得刻板。实际上在跨文化沟通中,恰当使用这类成语反而能增加对话的深度。去年帮朋友修改商业计划书时,就建议他把“市场空白”替换成“麟阁待启”,投资人当场对这个意象化的表达表现出浓厚兴趣。
有趣的是,这些成语的生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短视频平台上有个科普账号,专门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珍稀动物保护成果,三个月涨粉五十万。这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和现代传播完美融合。
下次遇到需要强调珍贵性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些“麒麟系”成语。它们就像文化密码,用好了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展现说话者的底蕴。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