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i suì liǎng qí
成语解释:一根麦长两个穗。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繁体字形:麥穗兩歧
英文翻译:on every stick of wheat are growing two ears
麦: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2.专指小麦。‖通称麦子。3.(Mài)姓。
穗:1.稻麦等禾本科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麦穗儿。谷穗儿。2.用丝线、布条或纸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黄穗红罩的宫灯。3.广东广州的别称。4.姓。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歧:1.岔(道);大路分出的(路):歧途。2.不相同;不一致:歧义。歧视。
“麦穗两歧”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麦子顶端同时长出两串麦穗,常用来比喻丰收的好兆头,或是事物同时向不同方向发展。比如:“这家初创公司就像麦穗两歧,一边深耕本地市场,一边开拓海外业务,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要用麦穗分叉来作比喻?其实这源于农耕文明对丰收的渴望——一根茎秆上长两串穗子,意味着产量翻倍。就像现代人说“鱼与熊掌兼得”,古人用田间最直观的景象,表达对多重收获的期待。
我在走访乡村时见过真实的“麦穗两歧”现象。农民老张摸着金黄的麦穗对我说:“去年用新培育的种子,十株里竟有三株分叉,一亩地多收了两百斤。”这种突破常规的生长模式,恰如我们在工作中寻找新赛道——传统业务稳扎稳打时,创新项目也能破土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双向发展不等于盲目扩张。就像麦秆承受不住三个麦穗会倒伏,企业若同时追逐过多目标反而会分散精力。去年某网红餐厅同时推出外卖、预制菜和烹饪课程,结果就像强行让麦穗分三岔,最终因供应链断裂而亏损,这个教训值得深思。
观察城市里的共享办公空间,会发现现代版“麦穗两歧”正在发生。自由职业者小陈边接设计订单边运营自媒体,她说:“这种模式就像麦秆上的两个穗子,主业保证根基稳固,副业探索更多可能。”这种灵活的生长方式,或许正是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不必困守“非此即彼”的思维。就像农学家通过改良品种让麦穗分叉,我们也能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在职业发展、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获得丰收。关键在于找到支撑多重目标的“强韧麦秆”——可能是时间管理能力,也可能是扎实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