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i xiù liǎng qí
成语解释:亦作“麦秀两岐”。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成语出处:《东观汉记》:“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欺。”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繁体字形:麥秀兩歧
英文翻译:on every stick of wheat are growing two ears
麦:1.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2.专指小麦。‖通称麦子。3.(Mài)姓。
秀:1.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秀穗。六月六,看谷(粟)秀。2.姓。3.清秀:秀丽。眉清目秀。山清水秀。秀外慧中。4.聪明;灵巧:内秀。心秀。5.特别优异:优秀。6.特别优异的人才:新秀。后起之秀。7.表演;演出:作秀。时装秀。泳装秀。[英show]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歧:1.岔(道);大路分出的(路):歧途。2.不相同;不一致:歧义。歧视。
“麦秀两歧”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农业社会,原意是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比喻罕见的祥瑞或特殊的成就。举个例子:村里老农发现自家麦田出现“麦秀两歧”的景象,立刻引来乡邻围观,这被视作来年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这个成语为什么能流传千年?其实它反映了农耕文明对丰收的集体渴望。在靠天吃饭的年代,粮食产量稍有异常就会引起关注,而“麦子分叉”这种小概率事件,自然成为寄托美好愿望的载体。
现代职场中同样适用这个成语。比如某创业团队研发出同时解决环保和降本难题的技术,媒体称赞这是“商界的麦秀两歧”。这里既保留了“罕见”的本义,又赋予其创新突破的新内涵。
普通人与成语有什么关系?其实每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麦秀两歧”时刻。隔壁张姐白天上班晚上学编程,两年后竟同时获得晋升和开发出便民小程序,这种“双丰收”就是当代版的成语新解。
有意思的是,科技发展正在改变“罕见”的定义。农业专家指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现在可以定向培育多穗作物。当“麦秀两歧”变成常态,这个成语或许会衍生出“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哲学意味。
有人可能会问:成语一定要严格遵循古意吗?我倒觉得语言就像麦穗,随着时代阳光自然分叉生长。重要的是传承其中积极的精神内核——无论是天降祥瑞还是人为突破,都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