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á bì bù rén

成语解释: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成语出处: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今但以仁体称兄,恐合邑士大夫皆以为我麻痹不仁之人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反应迟钝

繁体字形:麻痹不仁

英文翻译:benumbed and unresponsive

麻痹不仁的意思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痹: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仁:1.仁爱:仁心。仁政。仁至义尽。2.敬辞,用于对对方的尊称:仁兄。仁弟。仁伯。3.姓。4.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儿。核桃仁儿。花生仁儿。虾仁儿。

成语评论

麻痹不仁”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其实和“麻木不仁”有相似的含义,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感知或反应迟钝的状态。比如:“公司里有人被不公平对待,同事们却都装作没看见,这种麻痹不仁的氛围让人心寒。” 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为什么人们会变得“麻痹不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地铁上有人突发疾病倒地,周围乘客却低头刷手机,无人上前帮忙。这种现象背后,是单纯冷漠,还是另有隐情?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环境中责任分散效应可能让人产生“总有人会管”的依赖心理,导致集体性反应迟缓。但换个角度看,主动打破沉默的人往往能带动更多人行动——这说明“麻痹不仁”并非不可逆转。

工作中也能看到类似情况。比如项目出现明显漏洞,团队成员却保持沉默,直到问题爆发。这种“看破不说破”的心态,可能源自对权威的畏惧或对责任的逃避。有趣的是,当有人率先提出疑问时,往往会发现原来不止自己发现问题。这时候,“麻痹”状态就会被打破,集体的敏锐度反而得到提升。

有人问:“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是否加剧了人们的麻痹不仁?” 我的观察是,过度信息确实可能造成感官钝化,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唤醒同理心的机会。就像看到山区孩子步行上学的新闻,有人选择捐款建桥;听到流浪动物的故事,有人自发组织救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主动选择“连接”而非“屏蔽”。

有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改变:过去对邻居从不过问,直到某天帮忙收了个快递,发现独居老人需要定期买药,现在整栋楼形成了互助小组。这让我想到,“麻痹不仁”有时就像手机静音模式,轻轻一推就能切换到振动状态。当我们开始关注具体的人和事,那种对生活的迟钝感就会逐渐消退。

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完全保持敏锐固然困难,但或许可以从“小响应”开始练习:在超市对收银员多说声谢谢,为同事顺手递杯温水,看到社区公告多停留三秒阅读。这些细微的互动如同神经末梢的轻微震颤,能逐渐唤醒整个系统的感知能力。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有反应”瞬间里。

麻痹不仁的造句

  1. 造句 这到不是罡煞天地大使麻痹不仁,而是在他看来,日本国在历史上所犯下的罪恶正是今天的报应。
  2. 造句 伤我亲辱我亲者,落井下石助纣为虐者,袖手旁观麻痹不仁者皆为我仇!
  3. 造句 当然,若是麻痹不仁,那就不是男人了。
  4. 造句 但是,中国人,甚至是那些原来可以躲免充当不幸的就义品的人,对外国人的这种激情表现出金石为开和麻痹不仁的立场。
  5. 造句 刚刚被发工资刺激的心情一下子就回到原样,甚至比原样还糟,原来还是麻痹不仁,现在是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