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ī zhī jì qù
成语解释:命令他走就离开。形容服从指挥,听候调遣
成语出处:宋 辛弃疾《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词:“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须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服从指挥
繁体字形:麾之即去
英文翻译:Ready to go
麾:1.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2.指挥(军队):麾军前进。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麾之即去”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咱们先举个例子:公司会议上,老板刚提了个临时任务,一挥手说“小王去跟进”,小王立马起身离开会议室。这就是典型的“麾之即去”——像将军挥动令旗士兵立即执行,形容对指令的绝对服从。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服从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要看场景。比如消防员听到指挥立刻冲向火场,这种“麾之即去”能救命;但要是朋友聚会时随便使唤人帮忙买奶茶,这种命令式的相处模式就容易伤感情。关键在于是不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在历史故事里能看到更生动的案例。明朝戚继光训练戚家军时,士兵们真正做到“闻鼓而进,鸣金则退”,这种令行禁止的纪律性,让戚家军成为抗倭劲旅。现代职场中,项目经理快速调配团队成员处理突发问题,其实也是“麾之即去”的积极应用。
不过我觉得现在用这个成语要格外注意。以前等级观念重,强调无条件服从;如今更讲究协作型关系。就像上周我们部门接急单,主管没直接下命令,而是说“这事需要个行动派,谁有空搭把手?”话音刚落,三个同事同时举手——这种主动配合,比单纯听令行事更有温度。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年轻人养宠物也爱用这个说法。短视频里常见主人对着狗子“麾之即去”的手势,其实训练有素的狗狗需要长期正向激励,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同理——真正的默契不需要挥舞令旗,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
说到底,“麾之即去”在现代语境里更像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提升效率,用不好会破坏关系。就像炒菜掌握火候,该猛火快炒时别犹豫,该文火慢炖时也别急着翻勺。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分寸感,毕竟现在连手机APP都知道要问用户“是否允许获取位置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