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
成语解释: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形容任意使唤
繁体字形:呼之即至,挥之即去
英文翻译:Call and go
呼:1.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跟“吸”相对):呼吸。呼出一口气。2.大声喊:呼声。欢呼。呼口号。大声疾呼。3.叫;叫人来:直呼其名。一呼百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4.姓。5.形容风声等:北风呼呼地吹。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至:1.到:至今。自始至终。至死不屈。2.至于:甚至。3.极;最:至为感谢。你要早来,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
挥:1.摇动;舞动:挥手。挥舞。挥刀。2.拂去;抹掉:挥汗。3.抛出;散出:挥金如土。挥发。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人或物的绝对掌控。比如公司领导对实习生说:“这份文件需要修改,你下班前必须改完。”实习生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开始执行——这便是典型的“呼之即来”。第二天领导又说:“方案调整了,之前的修改不用做了。”实习生又默默把文件收起来——这就是“挥之即去”。
自问:这种状态是职场专属吗?其实生活里随处可见。比如孩子拿着玩具遥控车对妈妈说:“妈妈快帮我捡回来!”转头又喊:“别碰我的车!”这种即时响应与随意放弃的态度,和成语描述的情景如出一辙。
小区物业张师傅的故事更值得玩味。业主们凌晨三点打电话让他修水管,清晨六点要求通马桶,但逢年过节发福利时却总忘记他的名字。张师傅苦笑着说:“我们这行就像活体工具箱,用得上时当宝贝,用完了就成摆设。”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正是成语背后的深层隐喻。
自问:这种现象是否合理?从效率角度看确实实用,但长期来看会损耗信任。就像总向朋友借急用钱,借完就冷处理,再铁的友情也经不起消耗。某次社区停电,三位业主主动帮张师傅打着手电检修电路,这种将心比心的转变,反而让日常服务变得更顺畅。
我个人在创业时深有体会。曾要求团队成员24小时待命,结果三个月内离职率达40%。后来改为弹性工作制,配合明确的任务节点,不仅效率提升,团队主动加班的次数反而增多。这说明单向的“召唤”与“驱逐”终会失效,双向的尊重才是持久之道。
当代年轻人开始用新方式解构这个成语。有个自由职业者群体自发组建“技能互助联盟”,摄影师帮程序员拍证件照,程序员帮摄影师修电脑,彼此既不卑微也不倨傲。这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即时协作,或许能为古老成语注入新时代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