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ng guàn yě fú
成语解释:见“黄冠草服”。
成语出处:古直《冷圃曲》:“二月梅江波滟滟,黄冠野服期许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衣着
繁体字形:黄冠野服
英文翻译:Yellow crown wild clothes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冠:[guān]1.帽子:皇冠。桂冠。衣冠整齐。怒发冲冠。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鸡冠。树冠。[guàn]1.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未冠(不到二十岁)。2.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县名前冠上省名。3.居第一位:冠军。名冠全球。4.指冠军:夺冠。三连冠(连续三次获得冠军)。5.姓。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服:[fú]1.衣服;衣裳:制服。便服。2.丧服:有服在身。3.穿(衣服):服丧。4.吃(药):服药。内服。每次服三片。5.担任(职务);承当(义务或刑罚):服刑。服兵役。6.承认;服从;信服:服输。心服口服。你有道理,我算服了你了。7.使信服:服众。以理服人。8.适应:不服水土。9.姓。[fù]用于中药;剂:一服药。
“黄冠野服”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态度。举个例子,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黄冠野服,荷锄种豆”,不再追求官场富贵,反而活得自在逍遥。这种形象是不是很像现代人常说的“逃离996,回乡种田”?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会用‘黄冠’和‘野服’来代表隐士?”其实,“黄冠”是道士常戴的帽子,“野服”则是粗布制成的简朴衣物,合起来既描绘了外在装扮,又暗示了远离世俗的身份。就像今天有人爱穿亚麻衫、布鞋,追求的不仅是舒适,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王退休后搬到山里住,整天“黄冠野服,养鸡钓鱼”,邻居说他“活成了现代版陶渊明”。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人主动选择“做减法”——脱下西装革履,换上简单衣着,本质都是在寻找内心的平静。这种选择无关对错,更像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回应。
有趣的是,“黄冠野服”不仅是个成语,更像个文化符号。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外表平平无奇,实则深藏不露。这种反差恰恰说明: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浮华的外表之下。反观当下,当“精致穷”“消费主义”成为热词时,或许我们更需要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天平,究竟该如何平衡?
最后看个历史对照:北宋文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若用成语形容,正是“黄冠野服”的最佳注脚。这种生活方式放在今天或许难以复制,但其中蕴含的“主动选择”精神,依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带来启发——有时候,活得简单点,反而离幸福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