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ng má zǐ shū
成语解释:见“黄麻紫泥”。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福建道监察御史赠通议大夫大仆寺卿谥忠毅李公墓志铭》:“黄麻紫书,照耀夜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黄麻紫書
英文翻译:Ephedra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紫:1.红和蓝合成的颜色:紫红。青紫。玫瑰紫。2.姓。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黄麻紫书”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某种神秘的古籍,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一段关于古代文书制度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黄麻”和“紫”这两个颜色来修饰“书”?
先说说它的来历。古代皇帝颁布重要诏书时,会用黄麻纸书写,再以紫色丝带封装,因此“黄麻紫书”代指权威性极高的官方文件。比如我们可以造个例句:“这份合作协议写得像黄麻紫书一样正式,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这里既保留了原意中“庄重”的含义,又多了几分对现代文书严谨性的调侃。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颜色的讲究是不是太形式化了?其实不然。黄麻纸质地坚韧,紫色在古代象征尊贵,这种搭配既能体现文件的重要性,又能通过视觉符号强化权威感。就像现在公司用红色印章、政府用带编号的公函一样,本质都是通过特定标识建立信任。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生命力。比如父母把家规工整整地写在实木相框里,孩子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时的郑重仪式,甚至年轻人给恋人写手写信特意选用烫金信封——这些不都是当代的“黄麻紫书”吗?它们都在用形式感赋予内容特殊意义。
我个人觉得,现在虽然电子文档便捷高效,但偶尔回归这种“仪式感写作”反而能让人更重视文字的价值。上周帮爷爷整理旧物时,发现他上世纪的工作笔记全用牛皮纸袋装着,每个袋子上还认真标注了日期和主题,这种对待文字的敬畏之心,不正是“黄麻紫书”精神的延续吗?
再看个活用例子:“别看这份PPT只有十页,数据详实得像黄麻紫书,客户当场就拍板通过了。”这里跳脱了纸质载体的限制,转而强调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说明成语的内涵可以随着时代拓展。毕竟重要的不是载体本身,而是背后传递的郑重态度。
最后留个小思考:当我们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浏览信息时,是否还记得文字最初被赋予的重量?或许下次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妨试试亲手写封信,盖上火漆印,让数字时代的“黄麻紫书”继续讲述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