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ng má zǐ ní
成语解释:皇帝的文告,用黄麻纸书写,用紫泥封缄,故称。
成语出处:明·邵璨《香囊记·褒封》:“圣明朝褒功尚贤,黄麻紫泥丹凤传,仙槎使节来九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黄麻紫泥
英文翻译:Ephedra purpuree
黄:1.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2.指黄金:黄货。黄白之物。3.指蛋黄:双黄蛋。4.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扫黄。查禁黄书。5.(Huáng)指黄河:治黄。引黄工程。6.(Huáng)指黄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炎黄。7.姓。8.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买卖黄了。
麻:1.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2.指“芝麻”:麻酱。麻油。3.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4.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5.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6.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7.喻纷乱:麻乱。麻沸。8.姓。
紫:1.红和蓝合成的颜色:紫红。青紫。玫瑰紫。2.姓。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说到“黄麻紫泥”,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个什么成语?其实,它并不常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更像是民间对某种特殊情境的比喻。举个例子,有人可能会说:“他出身平凡,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如黄麻紫泥般在艺术界闯出一片天地。”这里“黄麻”代表质朴的根基,“紫泥”则象征被雕琢后的珍贵——两者结合,说的或许是从平凡到不凡的蜕变。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黄麻和紫泥作对比?黄麻是粗糙的天然纤维,紫泥却是细腻的陶土原料。这恰恰点出了成语的核心——差异中的统一。就像生活中许多看似矛盾的事物,比如传统手艺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或是内向性格者突然站上演讲台,这种反差反而成就了独特的价值。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位陶艺家先用普通黄麻编织器皿骨架,再覆上紫泥烧制成品。原本脆弱的麻纤维变得坚固,紫泥也因有了支撑而形态更自由。这种“1+1>2”的效果,或许就是黄麻紫泥想传递的智慧:不要害怕不同特质的碰撞,反而要主动创造融合的机会。
在我看来,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远超字面。它提醒我们:标签化的评判可能掩盖真实价值。就像外卖小哥自学编程转型成工程师,退休教师用直播传授知识——表面的“违和感”下,藏着突破常规的可能。与其纠结“该做什么样的人”,不如像黄麻紫泥一样,在主动融合中重新定义自己。
下次遇到看似不搭调的选择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用紫泥的细腻包裹黄麻的坚韧,用创新的勇气接纳传统的根基,或许会诞生意想不到的惊喜。毕竟,世界的精彩,本就来自无数差异的交汇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