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shé yáo chún
成语解释:同“鼓唇摇舌”。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挑拨是非
繁体字形:皷舌摇脣
英文翻译:spread rumors
鼓:1.打击乐器,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腰鼓。手鼓。花鼓。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鼓。蛙鼓。耳鼓。3.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鼓琴。鼓掌。4.用风箱等扇(风):鼓风。5.发动;振奋:鼓动。鼓励。鼓舞。鼓起勇气。6.凸起;胀大: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7.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鼓。口袋装得鼓鼓的。8.姓。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地动:动摇。摇晃。摇手。摇铃。摇橹。摇头晃脑。
唇: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通称嘴唇。
“鼓舌摇唇”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甚至有点“嘴皮子功夫太厉害”的意思。比如同事老张总爱在会议上滔滔不绝,但仔细一听,内容空洞得很,这时候就可以说:“老张又在鼓舌摇唇了,咱们得提醒他多讲点实际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其实不然。比如菜市场里卖菜的王大妈,吆喝起来一套接一套,把自家蔬菜夸得天花乱坠,顾客反而被逗得直乐。邻居们常打趣:“王大妈这鼓舌摇唇的本事,不去当销售真是可惜了!”这时候反而带点欣赏的意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沟通方式。现在很多人习惯了用华丽的PPT包装方案,用专业术语堆砌报告,本质上和“鼓舌摇唇”有相似之处。但真正有价值的交流,应该是观点清晰、逻辑扎实的。就像我们买菜时,比起王大妈的花式吆喝,可能更在意蔬菜新不新鲜。
历史上有个有趣的故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有次被诬陷偷玉璧,挨了顿毒打。回家后妻子心疼,他却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确认舌头完好后大笑:“只要还能鼓舌摇唇,何愁不能东山再起!”这个故事既展示了语言的力量,也暗含了对空谈的警示。
最后想提醒大家:能说会道本身不是坏事,但要注意“鼓舌摇唇”和“言之有物”的界限。就像泡茶,茶具再精美,茶叶质量才是根本。与其追求口若悬河,不如先修炼内功,让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带着真材实料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