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ǔ jì hú zōng
成语解释:比喻人行踪鬼祟。
成语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鼠跡狐蹤
英文翻译:Rat trace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踪:脚印;踪迹:踪影。失踪。跟踪。无影无踪。
“鼠迹狐踪”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行动隐秘、难以捉摸的样子,就像老鼠和狐狸留下的踪迹一样若隐若现。比如当警察调查案件时,可能会说:“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极强,留下的线索如鼠迹狐踪,需要更细致的排查。”
为什么用老鼠和狐狸作比喻?老鼠擅长躲藏,狐狸则以狡猾著称,这两个动物的特性恰好能传递“隐秘”和“不易追踪”的双重含义。想象一下:你明明知道办公室里有人偷偷吃了你的零食,可垃圾桶干干净净,抽屉里连饼干渣都找不到——这种“明明存在却抓不到证据”的状态,不正是鼠迹狐踪的生动写照吗?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孩子把考砸的试卷藏进书架最底层,父母翻箱倒柜才找到;又比如邻居家的猫总在半夜溜进你家院子,天亮前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场景里,鼠迹狐踪不再只是书面词汇,而是变成了带着烟火气的真实体验。
如何判断是否该用这个成语?关键看两点:一是对象是否具备隐蔽性,二是是否存在追踪难度。比如描述网络黑客攻击时,可以说“攻击者的操作路径宛如鼠迹狐踪,安全团队花了三天才还原出完整入侵链条”。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文学性,又贴合了科技场景。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反而更具现实意义。现在到处是摄像头和数字足迹,真正的“鼠迹狐踪”越来越少,但人们依然会为巧妙隐藏的彩蛋、精心设计的悬念故事着迷。或许人类潜意识里,始终保留着对“寻找与隐藏”这对矛盾关系的天然兴趣。
下次遇到扑朔迷离的情况时,不妨观察细节中的规律。就像有经验的猎人能通过折断的草叶判断狐狸去向,生活中的鼠迹狐踪背后,往往藏着等待被发现的逻辑链条。这种探索过程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智力的愉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