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óng mù hǔ tiào
成语解释:犹言龙争虎斗。
成语出处:俞锷《醉歌行》:“说霸争王各不让,龙拏虎跳旦复昏。”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龍龍虎跳
英文翻译:Dragon and tiger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拏:1.同“拿”。2.牵引。
虎: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2.比喻勇猛威武:虎将。虎虎有生气。3.露出凶相:虎起脸。4.姓。5.同“唬”。
跳:[tiào]1.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跳跃。跳水。跳荡。跳跶。跳高。跳远。跳舞。弹(tán)跳。暴跳如雷。跳梁小丑(指上蹿下跳,兴风作浪的微不足道的坏人)。2.越过:跳班。跳棋。跳槽。3.一起一伏地动:心跳。眼跳。心惊肉跳。[táo]古同“逃”。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到"龙拏虎跳"这个成语时,虽然知道是褒义词,但具体该怎么用却拿不准?别担心,我们先看个现实场景。在美术馆里,解说员指着张旭的狂草作品说:"这幅字真是龙拏虎跳,你看这笔锋的转折处,既有蛟龙腾空的力道,又透着猛虎扑食的灵动。"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书法鉴赏吗?其实不然。记得去年公司年会,市场部总监展示新战略时,PPT切换的速度和内容编排的节奏感,让台下同事脱口而出:"这个方案演示得龙拏虎跳,既有大局观又有细节冲击力。"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不同领域使用?关键在于它抓住了"力量与灵巧并存"的特质。就像看职业滑板选手表演,腾空时像蛟龙破云,落地瞬间又像猛虎收爪,这种动静结合的视觉冲击,用"龙拏虎跳"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有人可能会疑惑:用动物比喻会不会显得老套?我倒觉得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去年参观现代雕塑展,看到用不锈钢打造的抽象作品,表面是工业冷感,但整体造型充满原始张力,这时用"龙拏虎跳"反而比"充满力量感"更传神。
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这种特质。比如台风天的海边,浪涛像银龙翻卷着扑向礁石,浪花四溅的瞬间又像白虎跃涧,这种自然界的狂放之美,用"龙拏虎跳"来描绘,既保留了传统意象,又赋予新的想象空间。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形容事物"龙拏虎跳"时,本质上在赞美什么?或许是对抗平庸的勇气,是打破常规的创造力,更是将看似矛盾的特质完美融合的智慧。就像当代建筑中,那些既保留传统飞檐元素又融入流线型设计的作品,不正是这个成语的立体诠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