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 zhī
  • tò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óng hú zhī tòng

成语解释:《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成语出处:《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龍胡之痛

英文翻译:Pain of dragon and Hu

龙胡之痛的意思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胡: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成语评论

什么是“龙胡之痛”?这个成语其实源自《史记》中的一个典故,原指帝王失去重要辅佐者的悲痛,后来逐渐引申为“难以解决的遗憾”或“长期困扰的难题”。比如有人会说:“公司技术团队突然解散,这种龙胡之痛让整个项目陷入了停滞。”这里的“龙胡之痛”既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又暗示了问题背后存在复杂原因。

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举个例子,小张辛苦筹备三年的创业项目因政策变动被迫终止,他苦笑着说:“这简直是现代版的龙胡之痛啊。”这种表达不仅传递了无力感,还暗含对客观环境变化的无奈,比单纯说“太难了”更有画面感。成语的妙处就在于,四个字就能激活听者的历史联想。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代年轻人反而更爱用这类古风成语。比如在游戏论坛里看到这样的吐槽:“策划把经典玩法全删了,老玩家集体遭遇龙胡之痛。”这种古今碰撞的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厚重感,又增添了网络时代的幽默色彩。这或许说明,传统文化符号正在以新的形式获得生命力。

个人认为,面对生活中的“龙胡之痛”,与其沉溺于遗憾,不如学学成语里的智慧。就像古代帝王失去贤臣后总会培养新人才,现代人遇到挫折时,也可以主动寻找新的突破口。毕竟成语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承认痛苦的客观存在,同时保持破局的信心。

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试试这样说:“这个bug修了半个月还没解决,真成技术部的龙胡之痛了。”你会发现,用典故包装现实困境,不仅能缓解焦虑情绪,还可能激发团队解决问题的创意。语言就像魔法,换个说法,也许就打开了新思路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