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àng míng zhī tòng
成语解释: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丧子的悲伤
繁体字形:喪明之痛
英文翻译:death of one's son
丧:[sàng]1.丢掉;失去:丧尽天良。丧权辱国。2.情绪低落;失意:懊丧。颓丧。[sāng]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丧事。治丧。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丧明之痛”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时会感到陌生。它出自《史记》,原本指春秋时期子夏因丧子而哭瞎双眼的故事,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失去子女的悲痛。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失去孩子”要用“丧明”来比喻?这和眼睛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悼念亡友的诗中写道:“君失骄儿我丧明,此心难遣泪纵横。”这里的“丧明”并非字面意义的失明,而是借用子夏哭瞎的典故,表达刻骨铭心的丧失之痛。就像现代人说“心都碎了”,其实心脏并不会真的碎裂,而是用身体部位的变化来具象化情感冲击。
现在生活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变得更为宽泛。比如某位作家在回忆录中描述:“母亲走后的每个清晨,窗帘缝里透进的光都像在提醒我何为丧明之痛。”这里显然不是在说生理失明,而是用光影的变化隐喻失去至亲后看待世界的视角转变——就像突然被剥夺了某种感知能力,世界变得不再完整。
有个有趣的观察:古代成语的意象往往比现代语言更“重”。就像“丧明之痛”用身体残缺来比喻心理创伤,这种表达方式其实暗含着“伤痛具有改变生命本质的力量”的认知。现代心理学常说的“创伤后成长”,或许可以看作对这种古老智慧的新注解——痛苦虽深,但人终会在裂缝中重新看见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在当代使用中存在微妙变化。某位心理咨询师曾分享案例:“来咨询的父母常说‘感觉天塌了’,却很少用‘丧明之痛’这样文雅的表达。”这或许反映出两个现象:一是现代人更倾向直白的情绪表述,二是传统文化意象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被准确理解。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丧明之痛”就像个时间胶囊,封存着古人用身体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使用它时,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以今人的视角与千年前的情感产生共鸣。下次在书中遇到这个词,不妨想象子夏抚摸着再也看不见的日光,感受那种穿透时空的生命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