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āo luó wàn xiàng
成语解释:包罗:收集、容纳;大范围的包括;万象:宇宙间万物万事的景象。包括了形形色色一切景象。形容内容丰富庞杂;无所不包。
成语出处:《黄帝宅经》上卷:“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繁体字形:包羅萬象
英文翻译:cover and contain everything
包:1.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书。包饺子。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2.包好了的东西:药包。邮包。打了个包。3.装东西的口袋:书包。把零碎东西装进包儿里。病包儿。坏包儿。淘气包儿。4.用于成包的东西:两包大米。一大包衣服。5.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树干上有个大包。腿上起了个包。6.毡制的圆顶帐篷:蒙古包。7.围绕;包围:火苗包住了锅台。骑兵分两路包过去。8.容纳在里头;总括在一起:包含。包罗。无所不包。9.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包医。包教。包片儿(负责完成一定地段或范围的工作)。10.姓。
罗:1.捕鸟的网:罗网。天罗地网。2.张网捕(鸟):门可罗雀。3.招请;搜集:罗致。网罗。搜罗。4.陈列:罗列。星罗棋布。5.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绢罗。铜丝罗。把面过一次罗。6.过罗:罗面。把面再罗一过儿。7.质地稀疏的丝织品:罗衣。罗扇。轻罗。绫罗绸缎。8.姓。9.用于商业,12打(144件)为1罗。[英gross]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象:1.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生活于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2.(Xiàng)姓。3.形状;样子:景象。天象。气象。印象。万象更新。4.仿效;模拟:象形。象声。
“海纳百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包容力极强的状态。比如在跨部门会议上,有位经理说:"我们的新项目要像海纳百川,既要吸收技术部的创新,也要融合市场部的洞察。"这时有人问:"海纳百川和来者不拒有什么区别?"其实前者强调主动包容优质内容,后者则可能包含被动接收的意味。
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讲解员指着展柜说:"这里的藏品堪称包罗万象,从商周青铜器到当代数字艺术应有尽有。"这让人联想到,真正的包容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像调色盘那样,让不同色彩和谐共存。试问:包罗万象的收藏如何避免成为大杂烩?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脉络与价值标准。
在科技论坛听到个有趣案例:某AI团队将方言识别、手语翻译、盲文转换等功能整合进智能设备,被赞为"万象更新的包容科技"。这揭示现代社会的包容已超越地域概念,延伸到感官维度。值得思考的是:当技术能包容更多群体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与之匹配的人文关怀?
朋友说起他参加的国际美食节,用"五花八门却和谐共处"形容现场氛围。不同国家的料理摊位相邻而立,墨西哥卷饼的香气与日本寿司的清爽毫不冲突。这种场景印证了包容的真谛——差异本身就能创造新的可能性。这里有个有趣现象:为什么包容性强的活动总能激发更多创意?或许因为多样性本身就是灵感的催化剂。
某次读书会上,有人用"博大精深"评价《红楼梦》,说它"既写尽豪门奢靡,也描摹市井百态"。这让我想到,真正的包容性创作不应局限于单一视角。就像无人机航拍,既要有俯瞰全局的宏大叙事,也要有贴近地面的细腻特写。文学作品如此,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何尝不是这样?
观察城市发展会发现有趣现象:那些被称为"包容性强"的都市,既有摩天大楼也有老城小巷。深圳就是个典型例子,科技园区与城中村仅隔条马路,形成独特的生态平衡。这种空间包容性揭示了一个道理:健康的社会系统需要保持弹性,既要有规则也要留有余地。
在传统文化中,"有容乃大"常被用来教导为人处世的智慧。但现代人更需要思考:当信息爆炸式增长时,如何选择性包容?就像整理衣柜,不是把所有衣服都留下,而是保留适合的、捐出多余的、改造过时的。这种动态调整的包容智慧,或许才是应对时代变迁的关键。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趋势:有些企业开始设立"反向导师"制度,让年轻员工指导高管数字技能。这种代际包容突破了传统职场等级,就像河流接纳支流后反而更加壮阔。这引发新的思考:当包容从道德要求转变为实践方法时,会碰撞出怎样的创新火花?
有个现象值得玩味: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常用"这个问题可能有多个角度"作为开场白。这或许印证了认知规律——当我们见识过世界的多样性后,就会本能地为不同可能性保留空间。就像画家作画时留白的智慧,包容的本质或许就是给未知留有余地。
观察语言演变会发现,最具生命力的方言往往兼具包容性与独特性。比如粤语既保留古汉语发音,又吸纳英语词汇创造新表达。这种语言现象暗示:健康的包容系统就像生态系统,既需要外来养分,也要保持核心特质。或许这正是成语"和而不同"在当代的最佳诠释。
在人工智能伦理讨论中,有个观点很有意思:真正智能的系统不该只有标准答案,而应具备理解多元价值观的能力。这让人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包容进阶之路,或许就是从"容忍差异"到"理解差异"再到"善用差异"的螺旋上升。当我们在使用这些古老成语时,是否也在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