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shān biàn yě
成语解释:漫:原为水满外流的意思;引申为“布满”;遍:动词;遍及;布满。原指布满了山坡山冈、田间旷野。形容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声势很大。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主语;形容人或动植物
繁体字形:漫山遍野
英文翻译:all over the mountains and plains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遍:1.满;布满: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满山遍野。2.量词。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一遍:看了三遍。
野:1.野外:旷野。野地。野火。野战。2.界限:视野。分野。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下野。在野。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野兽。野兔。野菜。野花。野草。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野蛮。粗野。撒野。这人说话太野。6.不受约束:野性。放了几天假,心都玩野了。7.姓。
提到“漫山遍野”,许多人会联想到自然景象——比如春天山坡上的野花,或是秋日层叠的红叶。但你知道吗?这个成语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
“漫山遍野”到底在强调什么?这个成语的核心并非单纯描述数量多,而是突出“覆盖范围广且无规律”的特点。比如纪录片解说词可能这样写:“泥石流过后,碎石漫山遍野地铺展开,像是给大地披上了灰褐色的铠甲。”这里既呈现了视觉冲击力,又暗含自然灾害的破坏性。
当代生活中如何活用?某科技论坛曾有网友调侃:“手机推送的购物信息简直漫山遍野,每次解锁屏幕都像在垃圾堆里找钥匙。”这种用法将具象场景转化为数字时代的困扰,既保留成语韵味,又赋予新意。
哪些情况容易误用?要注意避免用于整齐排列的场景。比如“阅兵式上士兵们漫山遍野般站立”就不恰当——虽然人数众多,但队列讲究纪律性,与成语的“无序感”相悖。更好的表达可以是:“音乐节现场帐篷漫山遍野地支着,五彩布面在阳光下像跳动的色块。”
文学创作中的妙用作家描写战后场景时,可能会写:“弹壳漫山遍野地闪着冷光,每走三步就会踢到个空罐头,仿佛土地在无声地诉说。”这种用法将实物转化为叙事元素,让环境描写更具象征意义。
个人认为,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固定搭配。有次在古镇市集,看到竹编艺人把半成品堆满摊位,脱口而出:“这些竹篾漫山遍野地堆着,倒像件未完成的大地艺术品。”这种即兴的类比,往往能让语言更鲜活。
下次看到共享单车堆积点,或是直播间满屏的弹幕,不妨想想如何用“漫山遍野”来比喻。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既有传统河床的走向,也会在碰撞中激荡出新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