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ī bào yī bān
成语解释:(从管中看豹)只看到豹的一个斑点。比喻所见狭小;看不到全面。也比喻从一点推测全貌。
成语出处:《晋书 王献之传》:“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主语、宾语;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繁体字形:窺豹一斑
英文翻译:see a segment of a whole
窥:1.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窥豹。2.暗中察看:窥探。窥测。
豹:1.哺乳动物,像虎而较小,身上有很多斑点或花纹。性凶猛,能上树,捕食其他兽类,伤害人畜。常见的有金钱豹、云豹、雪豹、猎豹等。通称豹子。2.(Bào)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斑:在具有某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夹有的另外颜色的点、条纹:红斑。雀斑。斑竹。斑马。
“窥豹一斑”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实际意思并不复杂。比如有人看到同事桌上堆满文件,脱口而出:“他最近肯定忙疯了!”这就是典型的“窥豹一斑”——通过一个细节推测整体情况。但问题是,这些文件可能是上周的遗留物,也可能只是同事临时帮忙整理资料。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短视频平台上,某个旅游博主只展示景点里最干净的角落,观众看了可能会想:“这地方真美,我也要去!”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垃圾遍地。这种“局部真相”的传播,本质上也是“窥豹一斑”的现代演绎。那这个成语是贬义词吗?其实要看语境。医生通过指尖采血判断贫血程度,警察通过鞋印推测嫌疑人特征,这些专业领域的高效操作,恰恰是“窥豹一斑”的智慧应用。
有个有趣的现象:菜市场大妈挑西瓜时,总要先拍两下听声音。她们在西瓜表面找个位置,就能判断整个瓜的成熟度。这种生活智慧算不算“窥豹一斑”?当然算!不过大妈们会告诉你,这招也不是百分百准确,关键还要结合瓜蒂颜色、纹路深浅来看。这说明什么?局部观察需要结合其他线索,才能更接近真相。
我常想,现在各种热搜榜单就像“窥豹一斑”的集散地。某明星被拍到黑脸照片,全网立刻猜测“要离婚了”;某企业季度财报下滑,马上传出“要倒闭”的谣言。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既要用“窥豹一斑”快速抓重点,又要警惕别被碎片信息带偏。就像拼图游戏,单看某块拼图形状能猜整体轮廓,但想看到完整画面,终究要把所有碎片归位。
有人问:那遇到复杂问题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先允许自己“窥豹一斑”快速形成初步判断,再像考古学家那样层层挖掘。比如发现孩子书包里有漫画书,别急着批评“不务正业”,先看看是偶尔放松还是沉迷其中。毕竟,豹子身上的斑点确实能反映花纹规律,但想要知道豹子是否健康,还得看它的眼神、步伐和进食状态。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天气预报说“局部有雨”,结果全城人都带伞出门,这不也是集体版的“窥豹一斑”吗?生活中处处存在这种认知博弈,保持开放心态,既相信局部能反映整体,也承认整体永远比局部复杂,或许能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站得更稳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