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指不能同时存在
繁体字形:誓不兩立
英文翻译:swear not to exist together under the same heaven
誓:1.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誓师。誓不甘休。誓为死难烈士报仇。2.表示决心的话:宣誓。起誓。发个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誓不两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矛盾尖锐的双方无法共存。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对刘备说:“亮与曹贼,誓不两立!”这里的“曹贼”指曹操,双方因政治立场和利益冲突彻底对立。这种关系就像火与水,一旦相遇,必然激烈对抗。
为什么会有“誓不两立”的局面?核心问题可能在于资源的争夺或价值观的碰撞。比如两家科技公司争夺市场份额,若一方认为对方的成功必然导致自己的失败,就容易陷入“你死我活”的思维陷阱,进而拒绝合作。但换个角度看,这种对立也可能推动行业进步——竞争压力倒逼创新。
生活中,“誓不两立”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孩子坚持要熬夜打游戏,父母要求早睡早起,双方僵持不下时,家庭氛围可能瞬间剑拔弩张。但有趣的是,这种对立往往暗含共同目标: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孩子渴望获得自主权。若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框架,或许能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从个人视角来看,“誓不两立”更像是一种选择,而非必然结局。历史上,越王勾践曾与吴王夫差势同水火,但最终通过隐忍和策略实现逆转;现代国际关系中,某些国家即便存在根本分歧,仍会通过外交手段维持平衡。这说明,对立双方的相处模式可以随着时间、环境或认知的变化而调整。
最后想抛出一个问题:当我们与他人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是选择坚持“誓不两立”的姿态,还是尝试寻找第三条道路?答案或许藏在成语之外——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看似对立,实则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