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繁体字形:勢不兩立
英文翻译:be irreconcilable opposed to
势:1.势力:权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势。势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势。地势。水势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势。大势所趋。5.姿态:手势。姿势。6.雄性生殖器:去势。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立:1.站1:立正。肃立。坐立不安。2.使竖立;使物件的上端向上:立竿见影。把梯子立起来。3.直立的:立柜。立轴。立领。4.建立;树立:立功。立志。5.制定;订立:立法。立约。立个字据。6.指君主即位。7.指确定继承地位;确立:立嗣。立皇太子。8.存在;生存:自立。独立。9.立刻:立奏奇效。立候回音。10.姓。
小明和小张因为工作理念不同,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真可谓"势不两立"。这时候有人问: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吗?其实未必——就像炒菜时的火候,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各有妙用,关键看什么时候用哪种方式。
王老板坚持线下实体店经营,李总监主张全面转型电商,两人的方案在董事会上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读者可能会好奇:这种对立对企业是好是坏?企业就像航船,风帆与船舵看似对立,实则配合才能破浪前行。我见过不少企业正是通过内部良性竞争找到了第三条路。
电视剧里正邪两派的"势不两立"总让观众揪心。这让我想到个有趣现象:为什么反派越强大,故事越精彩?就像登山时遇到的陡坡,看似阻碍,实则成就了登顶时的快意。生活中的对立面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成长契机。
有学生问:"'势不两立'是不是等同于老死不相往来?"看看自然界就知道答案——沙漠与绿洲相邻而居,暴雨和干旱交替出现,这种看似对立的组合反而构成了生态平衡。我办公室两位风格迥异的同事,去年合作拿下了公司创新奖,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
最近看到科技界有个有趣案例: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势不两立"持续多年,结果催生出混合动力这个新物种。这让我想起老家院里的柿子树,酸涩的野柿和甘甜的栽培品种嫁接后,竟结出了皮薄肉甜的新品种。对立与融合,本就是事物发展的两面。
当我们再遇到"势不两立"的情况,不妨试试这个办法:把双方观点写在纸的两面,然后对着光看——往往会发现重叠的透光区比想象中大得多。就像调色盘上的互补色,看似冲突的颜色混合后,反而能调出最沉稳的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