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cún
成语解释:见“势不两立”。
成语出处:《韩非子·孤愤》:“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繁体字形:勢不兩存
英文翻译:be irreconcilable opposed to
势:1.势力:权势。人多势众。仗势欺人。2.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来势。势如破竹。3.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山势。地势。水势汹涌。4.政治、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局势。大势所趋。5.姿态:手势。姿势。6.雄性生殖器:去势。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存:1.存在;生存:残存。父母俱存。2.储存;保存:封存。存粮。3.蓄积;聚集:存食。新建的水库已经存满了水。4.储蓄:存款。存折。零存整取。把暂时不用的现款存在银行里。5.寄存:存车处。行李先存在这儿,回头再来取。6.保留:存疑。存而不论。去伪存真。7.结存;余留:库存。收支相抵,净存二百元。8.心里怀着(某种想法):存心。心存侥幸。不存任何顾虑。9.姓。
“势不两存”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两种力量或事物无法同时存在,常用来形容矛盾尖锐、无法调和的局面。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群和过度繁殖的鹿群之间可能形成“势不两存”的关系——如果狼群消失,鹿群会因数量失控而啃光植被,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崩溃。
问题:为什么“势不两存”的关系往往难以化解?答案核心在于双方目标或生存需求存在根本性冲突。比如职场中,两家公司争夺同一批客户资源时,如果市场容量有限,一方的壮大往往意味着另一方的萎缩。这时“价格战”或“技术封锁”就成了典型的“势不两存”体现。
我曾亲历过一个案例:朋友创业做小众手工品,却意外发现某大厂推出了同类流水线产品。面对成本和质量的双重碾压,他最终选择转型做定制化服务,反而开辟了新市场。这说明“势不两存”并非绝对死局,转换视角可能找到第三条路。
问题:普通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势不两存”?举个日常例子:室友A习惯早睡,室友B热衷深夜追剧。表面看作息冲突“势不两存”,但通过划分休息区、佩戴耳机、制定“安静时段”等协商手段,矛盾完全可能化解。关键在于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有趣的是,科技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势不两存”争论持续了十几年,结果两者并未取代对方,反而形成了互补:快餐式阅读用电子设备,深度阅读仍偏爱纸质质感。这印证了对立事物在动态平衡中共存的可能性。
站在个人视角,我认为“势不两存”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看待问题的局限性。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对决,真正的破局之道往往不在“你死我活”,而在于发现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毕竟世界不是零和游戏,阳光之下总有阴影,但阴影的存在从不妨碍阳光继续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