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 dǒ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ōng sú yì dǒng

成语解释: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成语出处: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简单明白

繁体字形:通俗易懂

英文翻译:Easy to understand

通俗易懂的意思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易: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轻视。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6.姓。

懂:知道;了解:懂事。懂行。懂英语。他的话我听懂了。

成语评论

成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比如“画蛇添足”,字面意思是给画好的蛇添脚,实际用来形容多此一举的行为。举个例子:小明为了班级黑板报比赛,把原本简洁的版面加满花边和贴纸,结果反而被评委批评“重点不突出”。这时候老师就会说:“你这可是画蛇添足啊!”

为什么人们总容易做“画蛇添足”的事呢?背后的心理往往是“担心不够好”。就像做红烧肉时非要再加一勺糖,反而让味道失衡。生活中,适度的留白反而能凸显核心价值——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连工作汇报、人际交往都通用。

再来看“塞翁失马”这个成语。邻居老王去年被公司裁员,当时觉得天塌了,结果在家琢磨半年后开了间早餐铺,现在月收入翻了三倍。这就像故事里老翁说的:“谁知道这是福还是祸呢?”生活中很多“坏事”就像未拆的礼物,需要时间才能看清它的价值。

有人问:“学成语到底有什么用?”其实就像背包里多备了把瑞士军刀——关键时刻总能派上用场。上周部门开会讨论项目风险,同事用“未雨绸缪”四个字就精准概括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比说十分钟PPT更有穿透力。

我个人觉得,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留白的艺术”。比如“水到渠成”这个词,既没说要多大的水流,也没规定渠道的宽度,却把自然规律讲得明明白白。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讲究的“点到为止”处世哲学一脉相承。

下次遇到烦心事,不妨想想“柳暗花明”这个词。去年我写书遇到瓶颈期,卡在第三章整整两周,后来偶然读到宋代诗人的这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意识到:或许拐个弯就有新思路。果然,去公园散个步回来,灵感就自己蹦出来了。

语言就像工具箱,成语就是其中特别趁手的工具。用“对牛弹琴”提醒自己注意沟通对象,用“三人成虎”警惕谣言传播——这些浓缩的智慧能让我们在复杂世界里找到更清晰的思考路径。关键是别让它们躺在字典里,要真正融入日常的表达中。

通俗易懂的造句

  1. 造句 通俗易懂的作品往往文采平平。李白 
  2. 造句 科普读物一般都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 造句 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不仅要有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而且也要有高雅深奥的阳春白雪。
  4. 造句 报告文学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才能吸引读者。
  5. 造句 故事中的情节引人入胜,叙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6. 造句 第三,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讲课通俗易懂,举一反三,这种培训方式在每节课后,许多新知识能记忆犹新。
  7. 造句 这不是一个威胁,而是某种信息,是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英语传递出来的一个信息。
  8. 造句 吕剧曲调简单朴实,唱词通俗易懂,其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
  9. 造句 但格里高利明智地选择面向更广泛的读者,以一部极为通俗易懂的初级读本,来书写这个自称劳动者乐土的国家所行的暴政。
  10. 造句 劳森写得很好:英文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又不矫揉造作。

"通俗易懂"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