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yí sú yì
成语解释: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成语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齐俗训》:“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指时世、风俗等都起了变化
繁体字形:時移俗易
英文翻译:times change , and with them customs and habits
时:1.时间(对空间而言):时空观念。2.时代;时候:古时。唐时。战时。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4.指规定的时间:按时上班。过时作废。5.季节:四时如春。6.现在的;当时的:时事。时兴。7.时俗;时尚:入时。8.副词。时常:时时。时有错误。9.有时候:时阴时晴。10.时机:不误农时。
移:1.移动:转移。迁移。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2.改变;变动:移风易俗。贫贱不能移。3.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易: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易。轻易。易如反掌。显而易见。得来不易。2.平和:平易近人。3.轻视。4.改变;变换:变易。易名。移风易俗。不易之论。5.交换:贸易。交易。易货协定。以物易物。6.姓。
你听说过“时移俗易”这个成语吗?它就像一台时光机,带着我们看社会习俗如何随着时间悄悄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二十年前,人们逢年过节总爱提着大包小包串门送礼,现在呢?许多人选择发电子红包,或是直接网购礼物送货上门。这种改变背后不只是科技发展的推动,更是人际关系表达方式的迭代。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传统习俗会消失?”其实就像老树长新芽一样,社会始终在筛选更适合当下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去农村“拜师学艺”需要磕头敬茶,现在年轻人更倾向通过在线课程掌握技能。仪式感的形式变了,但追求技艺精进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
再来看教育领域的变化特别明显。记得我小时候,家长常说“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如今职业教育、自由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这种观念转变就像河流改道——主流方向或许调整了,但奔向大海的终极目标从未改变。这让我想起老家祠堂墙上褪色的家训,虽然具体规矩不再适用,但“诚信为本”的底色依然鲜亮。
有个有趣现象:现在年轻人流行汉服出行,这算不算“时移俗易”的反向操作?我倒觉得这正是传统文化的新生——用现代审美重新诠释传统服饰,就像用智能手机看古籍,本质上都是让老传统活在新时代里。就像我外婆至今保留着手工做月饼的习惯,不过已经把煤球炉换成了智能烤箱。
面对习俗变迁,有人焦虑有人欢呼。我的观察是:真正重要的不是固守某种形式,而是读懂习俗背后的情感密码。就像春节团聚的核心是亲情,至于用视频通话还是围坐火炉,不过是不同时代的表达方式。当我们学会区分“习俗外壳”和“文化内核”,就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既不被旧习束缚,也不在新潮中迷失方向。
最近发现社区广场舞队伍里多了不少年轻人,他们戴着蓝牙耳机学跳古典舞。这种新旧交融的场景,恰似“时移俗易”的生动注脚——时代向前奔跑时,总会有人带着记忆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