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g yǔ rú huì
成语解释: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天夜里没有月亮。风雨天气;天色昏暗犹如晦日的夜晚。后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成语出处:《诗经 郑风 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后边与鸡鸣不已连用
繁体字形:風雨如晦
英文翻译:a grim and grave situation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雨:[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yù]古指下(雨、雪等):雨雪(下雪)。雨粟。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晦: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晦朔。2.昏暗;不明显:晦涩。晦暝。隐晦。3.夜晚:风雨如晦。4.隐藏:晦迹。韬晦。
“风雨如晦”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常用来形容恶劣天气中天色昏暗的景象,但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边看边思考它的用法和意义。
假设你读到这样一段话:“公司面临市场寒冬,整个行业风雨如晦,但团队仍在加班研发新产品。”这里的“风雨如晦”显然不是指真实天气,而是比喻大环境艰难、前途不明朗的状态。成语中的“晦”原指农历月末的昏暗月色,叠加狂风暴雨的意象,传递出双重困境下的压抑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狂风暴雨”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如晦”带来的视觉遮蔽效果。比如描写历史事件时说:“1937年的上海风雨如晦,租界外的枪炮声与霓虹灯形成荒诞对比。”这里不仅描述动荡局势,更暗示人们在混乱中看不清方向的心理状态,这是单用“狂风暴雨”无法传达的细腻层次。
我们再看日常场景的应用。邻居张叔总爱说:“孩子中考前家里简直风雨如晦,孩子焦虑得吃不下饭,我们做父母的也跟着揪心。”这种家庭氛围的比喻,既保留了成语的画面感,又让听众瞬间理解高压环境下的集体情绪。可见,只要抓住“昏暗+动荡”的核心,就能灵活运用在不同语境中。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个诞生于《诗经》的成语能沿用三千年?或许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共通体验。就像最近帮朋友搬家时,她看着打包好的纸箱感叹:“失业又失恋的这个月,真有种风雨如晦的感觉,不过……”她突然笑起来,“雨再大总会停的,对吧?”这个转折恰好印证了成语的妙处——它从不承诺阳光何时到来,但永远为希望留有余地。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风雨如晦”反而显出独特价值。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经济数据下滑,在社交平台刷到各种负面消息时,用这四个字形容现状,既不过度渲染恐慌,又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暂时性的困境。这种含蓄克制的表达,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所在。
下次遇到棘手状况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向领导汇报项目受阻时,可以说“当前推进确实面临风雨如晦的局面”,接着话锋一转:“但我们发现了三个突破口……”既有文化底蕴,又能展现从容应对的态度。记住,所有晦暗时刻,都是为阳光到来做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