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e piao zhen ji
成语解释: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繁体字形:餓殍枕藉
英文翻译:a lot of people died of hunger
饿:1.肚子空,想吃东西(跟“饱”相对):饥饿。饿虎扑食。肚子很饿。2.使挨饿:牲口多拉几趟不要紧,可别饿着它。
殍:见〖饿殍〗。
枕:1.枕头:枕套。凉枕。2.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其他东西上:枕戈待旦。他枕着胳膊睡着了。3.姓。
藉:[jiè]1.另同“借”2.垫在下面的东西:以茅草为藉。3.垫;衬:藉地而坐。[jí]1.践踏;凌辱。2.另同“借”
哎呦喂,今天咱们来唠唠“饿殍枕藉”这个成语。说白了,这词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对吧?它形容的是灾荒或战乱后,饿死的人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惨状。比如《资治通鉴》里写“关中饥,人相食,饿殍枕藉”的场景,简直像给眼睛糊了一层灰。
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嘿,您别说!虽然现在咱们吃饱穿暖了,但它照样能用在比喻义上。比方说某公司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员工纷纷离职,这时候来一句“办公室里文件堆积如山,工位空荡如饿殍枕藉”,既形象又带劲儿,您品品这画面感?
不过咱得掰扯清楚,这成语可不是随便拿来吓唬人的。它背后承载的是对苦难的集体记忆,就像我爷爷那辈人提起三年自然灾害时,眼神里总带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光。所以用的时候得带着敬畏心,别整得跟说书似的轻飘飘。
说到这儿,可能有小伙伴嘀咕:“这么沉重的词儿,学它干啥?”您还别说,语言就像面照妖镜。现在网上动不动就“绝绝子”“yyds”,反倒这些有分量的老词儿,能让我们记住历史褶皱里的血泪教训。就像我总跟学生说的,记成语不是背字典,是给思想装导航仪。
话说回来,现在社会发展了,咱国家搞脱贫攻坚、建粮食储备库,这种惨剧基本见不着了。但保不齐哪天写历史小说,或者做社会调研报告,这词儿就能派上用场。您想啊,要是描写非洲饥荒的纪录片解说词里来句“饿殍枕藉的荒漠中,唯见秃鹫盘旋”,是不是比干巴巴说“很多人饿死了”更有冲击力?
说到底啊,语言就是工具箱里的锤子锯子。用“饿殍枕藉”这种词,重点不在显摆学问深浅,而在能不能准确传达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就像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记往昔疮痍,方知今日炊烟珍贵。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