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shāng zhěn jiè
成语解释: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死伤枕藉
英文翻译:heavy casualties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伤:1.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坏:作战负伤。探伤仪。2.损害:伤筋动骨。伤感情。3.因故得病:伤风。伤寒。伤食。4.悲哀:伤心。悲伤。5.妨碍:无伤大体。
枕:1.枕头:枕套。凉枕。2.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其他东西上:枕戈待旦。他枕着胳膊睡着了。3.姓。
藉:[jiè]1.另同“借”2.垫在下面的东西:以茅草为藉。3.垫;衬:藉地而坐。[jí]1.践踏;凌辱。2.另同“借”
“死伤枕藉”这个成语,第一次听到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它的画面感却十分强烈。想象一下古代战场,夕阳余晖下,士兵的躯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刀剑散落其间——这正是成语所描绘的惨烈场景。例如《史记》中记载长平之战时,用“秦军围赵卒四十万,降卒尽坑之,死伤枕藉”一句,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这个成语只能用来说战争吗? 其实不然。去年某地突发地震后,记者用“救援队抵达时,瓦砾堆中死伤枕藉”描述现场,同样贴切。它传递的不仅是伤亡数量,更是一种视觉冲击:密集的、无序的、令人揪心的生命消逝状态。
我曾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馆内用雕塑重现了当时的惨状。那些交叠的躯体、折断的肢体,突然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是文字描述,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单纯罗列数字更能唤醒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为什么现代人还要用这种沉重词汇? 或许正因为我们需要语言的重量感。当社交媒体充斥着“绝绝子”“YYDS”时,“死伤枕藉”像一记重锤,提醒我们某些事情必须严肃对待。比如环保纪录片用“偷猎现场象牙堆积,象群死伤枕藉”的解说词,瞬间打破观众对盗猎的模糊想象。
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在武侠小说中出现频率反而比历史著作更高。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聚贤庄大战时,用“群雄死伤枕藉”四两拨千斤地勾勒出战局,既避免了血腥描写,又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可见语言的艺术在于平衡——既要点明惨烈,又要保持审美距离。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类成语更像是文明的活化石。当我们说“交通事故现场死伤枕藉”时,其实在无意识中延续着汉语的厚重感。或许下次遇到重大新闻时,试着用这个成语代替“伤亡惨重”,会发现语言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