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ǔ shǒu tóu zú
成语解释:投足:踏脚。一抬手一踏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成语出处: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轻而易举
繁体字形:舉手投足
英文翻译:behavior
举:1.往上托;往上伸:举重。举手。高举着红旗。2.举动:义举。壮举。一举一动。一举两得。3.兴起;起:举义。举兵。举火。4.生(孩子):举一男。5.推选;选举:推举。举代表。公举他做学习组长。6.举人的简称:中举。武举。7.提出:列举。举一反三。举个例子。8.全:举座(所有在座的人)。举国。举世。9.姓。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投:1.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dàn)。2.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3.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4.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5.发向:投射。投影。6.寄,递送:投递。投稿。7.合:投合。意气相投。8.临,在…以前:投明。投暮(天黑以前)。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举手投足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位老教授在讲座时,说到激动处会不自觉地抬手比划,身体微微前倾,台下学生立刻被他的热情感染。这种"不经意的动作传递情绪"的特点,正是这个成语的精髓——人的细微动作往往比语言更真实。
有次在公园看到年轻妈妈教孩子走路:她蹲着身子张开双臂,孩子每迈一步她就跟着调整重心。这种本能的肢体反应,比任何育儿理论都动人。这说明"举手投足"不仅存在于大人物身上,普通人的日常互动同样充满这种自然流露的关怀。
为什么职场新人常被建议注意仪态?某次部门会议上,实习生汇报时频繁摸鼻子,总监后来私下提醒:"你的方案很好,但小动作让人分心。"可见在正式场合,控制身体语言和提升专业能力同样重要。这提醒我们,举止既是个人名片,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记得初学茶道时,老师反复强调"动作要像流水"。有次我刻意模仿老师动作,他却摇头:"你关注点错了,应该先让心静下来。"这才明白,"举手投足"的本质不在于动作本身,而是内在状态的镜像。就像书法家的运笔,真正的功力在笔锋之外。
最近观察短视频创作者发现有趣现象:那些点击量高的生活类视频,往往捕捉的是人物做家务时随意的转身,或者宠物玩耍时笨拙的跳跃。这种未经设计的真实感,恰恰印证了"举手投足间见真章"的古老智慧。或许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原生态的生命力。
有朋友问:刻意练习举止会不会变得做作?我的观察是,真正优雅的举止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的无意识随意,中间的刻意修正,最终回归自然流露。就像学骑自行车,开始总盯着车把手,熟练后就能享受沿途风景。关键在于让规范内化为本能,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