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shēng lǎng lǎng
成语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成语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读书声
繁体字形:書聲朗朗
英文翻译:the hum of study is clearly heard
书:1.写字;记录;书写:书法。大书特书。振笔直书。2.字体:楷书。隶书。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书。一部书。一套书。丛书。新书。古书。书店。4.书信:家书。书札。5.文件:证书。保证书。说明书。挑战书。白皮书。6.姓。
声:1.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锣声。大声。2.说话;语言:不声不响。呼声。3.宣布;陈述:声明。声讨。4.名誉:声望。名声。5.声母:声韵。双声。6.声调:第一声。去声。7.量词。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连喊三声。
朗:1.光线充足;明亮:明朗。晴朗。开朗。天朗气清。2.声音清晰响亮:朗诵。朗读。3.姓。
朗:1.光线充足;明亮:明朗。晴朗。开朗。天朗气清。2.声音清晰响亮:朗诵。朗读。3.姓。
“书声朗朗”这个词,你肯定听过吧?它常常用来形容一群人读书的声音响亮整齐,充满学习的热情。比如:“清晨的校园里,书声朗朗,孩子们捧着课本认真朗读,仿佛在向新的一天问好。”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人感觉特别有活力?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书声朗朗”总被用来描述学习氛围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当许多人专注地朗读时,声音的共振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磁场,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还能激发周围人的积极性。比如在图书馆的晨读角,即使原本犯困的人听到他人的读书声,也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加入其中。
再举个例子:周末的社区读书会上,几位老人戴着老花镜,用略带方言的语调读着诗歌,书声虽不标准却格外真挚。这说明,“书声朗朗”未必需要完美的发音,更重要的是那份投入的状态。就像我常去的咖啡馆,偶尔听到隔壁桌学生讨论课题时翻书的声音,沙沙的纸页摩擦声反而比音乐更让人心安。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好奇:现代人用电子设备读书,这样的场景会不会消失?我倒觉得形式会变,但本质不变。地铁上用Kindre读小说的上班族,公园长椅上刷历史文章的中年人,他们的“书声”可能变成了指尖滑动屏幕的轻微声响,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依然和古人捧着竹简诵读时一脉相承。
最后分享个小观察:最近发现家附近的面包店开始播放有声书,伴着烘焙香气,顾客们取餐时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老板说这是为了让快节奏的生活里多点“书卷气”。你看,连商业空间都在尝试用声音营造阅读氛围,或许这就是“书声朗朗”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延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