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án suǒ wèi wén
成语解释:从来没有听说过。
成语出处:宋 周密《齐东野语 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从来没有听说过
繁体字形:前所未聞
英文翻译:unheard-of
前:1.方位词。在正面的(指空间,跟“后”相对):前门。村前村后。2.往前走:勇往直前。畏缩不前。3.方位词。次序靠近头里的(跟“后”相对):前排。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4.方位词。过去的;较早的(指时间,跟“后”相对):前天。从前。前几年。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方位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前政务院。6.方位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7.方位词。未来的(用于展望):前程。前景。事情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8.前线;前方:支前。9.姓。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未:1.副词。1.不:未便。未知可否。2.没;没有:未见此人。2.地支的第八位。3.未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存在一种“用耳朵吃饭”的职业,你会不会觉得前所未闻?别急,这并非天方夜谭——听觉品鉴师正是通过分析咀嚼食物的声音来判断食材新鲜度。这种职业的诞生,恰恰印证了“前所未闻”的事物往往诞生于跨领域的思维碰撞。
为什么人们会对“前所未闻”的概念感到惊讶?或许因为它打破了惯性认知。比如十年前,谁能想到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这种技术刚出现时,很多人下意识质疑安全性,但事实证明,看似不可思议的方案往往能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不缺少创新,缺少的是接受新事物的勇气。
在环保领域,“垃圾发电厂变身网红打卡地”算不算前所未闻?丹麦哥本哈根的CopenHill滑雪场,正是建在垃圾焚烧厂屋顶的创新案例。当被问及“如何处理工业与生活的矛盾”时,设计师回答:“把烟囱改造成攀岩墙,让环保设施成为城市风景线。”这种思维转变告诉我们,突破常规的解决方案往往藏在视角转换中。
职场上也有“前所未闻”的尝试。某互联网公司试行“睡眠绩效考核”,将员工的睡眠质量纳入升职评估体系。初听荒诞,细想却符合逻辑:休息充分的员工创造力更强。这启示我们,面对新事物时不妨先思考其底层逻辑,而非急于否定。
教育界正在发生的改变更值得关注。北京某小学开设“失败体验课”,专门教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当家长质疑“这是否本末倒置”时,校长解释:“成功教育遍地都是,但教会孩子优雅地失败,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这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正在重塑我们对传统认知的理解。
在这些案例中,我注意到一个共性:所谓“前所未闻”,本质上是现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就像乐高积木,当人们突破说明书上的固定拼法时,才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或许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今天觉得不可思议的,可能明天就成为生活日常。
最后看个有趣的例子:美国农场主给奶牛佩戴VR眼镜,通过虚拟草原画面提高产奶量。当被问到灵感来源时,实验者笑着说:“既然人类看风景能放松,奶牛为什么不可以?”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尝试,恰恰印证了创新往往始于“为什么不试试”的开放思维。世界永远在刷新认知边界,这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