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àn suǒ wèi jiàn
成语解释:见到从来未见到的。形容所见者颇为新奇。
成语出处:汉 扬雄《法言 渊骞》:“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宾语、定语;与闻所未闻连用
繁体字形:見所未見
英文翻译:see what one has never seen before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所:1.处所:场所。住所。各得其所。2.明代驻兵的地点,大的叫千户所,小的叫百户所(后来只用于地名):海阳所(在山东)。前所(在浙江)。后所(在山西)。沙后所(在辽宁)。3.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诊疗所。指挥所。招待所。4.a)用于房屋:这所房子。b)用于学校等:一所医院。两所学校。5.姓。6.跟“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为人所笑。看问题片面,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7.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我所认识的人。大家所提的意见。8.用在“是…的”中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全国的形势,是同志们所关心的。9.用在动词前面,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各尽所能。闻所未闻。
未:1.副词。1.不:未便。未知可否。2.没;没有:未见此人。2.地支的第八位。3.未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十三点到十五点。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提到“见所未见”的成语用法,许多人可能想到的仍是“画龙点睛”“水到渠成”这类教科书案例。但成语真的只能用在固定场景吗?举个例子,朋友在直播带货时突然用“一石二鸟”形容优惠券既能促销量又能涨粉丝,弹幕立刻刷满“学到了”——你看,成语的生命力就藏在生活细节里。
为什么需要新的成语例句?语言是流动的河流,成语就像河床上的鹅卵石,形态会随着水流改变。比如年轻人用“见缝插针”形容在地铁上背单词,比“争分夺秒”更显画面感。这种用法虽不传统,却让成语焕发现代气息,就像给旧花瓶插上新鲜花束。
某科技论坛上看到个有趣案例:程序员调试代码时自嘲“我这叫‘刻舟求剑’,总想用旧方案解新问题”。评论区瞬间引发共鸣,有人接话“那得‘顺藤摸瓜’查日志啊”。你看,专业领域和成语碰撞时,既化解了技术焦虑,又让知识传递更生动。
创新用法会破坏传统吗?不妨看作语言的自然进化。就像“锦上添花”原本指织物装饰,如今常用来形容增值服务。某奶茶店推出“买奶茶送书签”活动,宣传语写着“给味觉锦上添花,给精神雪中送炭”,这种跨界混搭反而让成语更有记忆点。
在儿童教育领域,老师用“愚公移山”鼓励学生拆分难题:“每天做三道题,山就会变土坡”。有家长反馈,孩子从此把作业本命名为“移山计划”。这种具象化改编,比单纯背诵释义更能让文化基因扎根。
我常想,成语就像乐高积木,组合方式决定最终形态。当我们在职场说“别做南郭先生”,在运动场喊“要学田忌赛马”,本质上是在用古老智慧回应现代困惑。语言从不会困在字典里,它永远在路上,遇见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