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ú fú ér xíng
成语解释:蹑手蹑脚地走动或慢慢地走动
成语出处: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慢慢地走动
繁体字形:匍匐而行
英文翻译:Crawling
匍:〔匍匐〕a.爬,手足并行,如“匍匐前进”;b.竭力,如“凡民有丧,匍匐救之”;c.趴,如“有些植物的茎匍匐在地面上”。均亦作“匍伏”。
匐:见〖匍匐〗。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匍匐而行”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背后藏着许多生动的场景。比如军事训练中,士兵们为了隐蔽行动,会紧贴地面爬行前进;又比如地震后的废墟里,救援人员可能不得不压低身体,在狭小空间里艰难移动。这些场景里的“匍匐而行”,不仅是动作的写实,更传递着一种“放低姿态,专注目标”的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匍匐”这么费力的方式?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观察蚂蚁搬家时,如果站着俯视,看到的只是小黑点在移动;但若蹲下来贴近地面,就能看清它们如何协作搬运食物。这种视角的切换,正是成语的深层含义:有时候主动降低姿态,反而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工作中也能找到类似案例。比如跨部门协作时,技术团队若端着专业术语“俯视”市场部,沟通就容易卡壳;但若能“匍匐”到对方的认知层面,用业务语言解释技术方案,协作效率会显著提升。这种思维层面的“放低身段”,往往比物理动作更有现实意义。
个人认为,“匍匐而行”在现代社会更像一种生存智慧。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想站得高、喊得响,但真正有效的信息传递,常常发生在平等对话的“地面层”。就像园丁修剪盆栽,蹲下来才能看清枝条走向;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时,也需要暂时抛开“高位视角”,在具体细节里寻找突破口。
当然,这种姿态不等于放弃原则。就像登山者在悬崖边匍匐前进,既需要紧贴岩壁的谨慎,也要保持向上攀登的信念。生活中面对重大决策时,既要低头看清脚下的路,也要抬头确认远方目标,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成语给当代人的最大启示。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匍匐而行”这种费劲的方式?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当疾行成为常态,偶尔的“慢动作”反而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机会。毕竟,贴着地面行走时,连青草生长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