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ú chū yī zhé
成语解释:辙:车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象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成语出处:宋 洪迈《容斋三笔 奸鬼为人祸》:“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辙。”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言论和行动等
繁体字形:如出一轍
英文翻译:run in the same groove
如:1.适合;依照:如意。如愿。如期。如数。2.如同:爱厂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如他。百闻不如一见。与其那样,不如这样。4.用于比较,表示超过:光景一年强如一年。5.表示举例:唐朝有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6.到;往:如厕。7.姓。8.如果:如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如也。侃侃如也。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辙:1.车轮压出的痕迹;车辙:覆辙。如出一辙。前头有车,后头有辙。2.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上下辙。顺辙儿。戗(qiāng)辙儿。3.杂曲、戏曲、歌词所押的韵:十三辙。合辙。4.办法;主意(多用在“有、没”后面):想辙。你来得正好,我正没辙呢!
“如出一辙”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先看字面意思:古代车轮压出的痕迹叫“辙”,两辆车留下的轨迹完全重合,自然说明路线高度一致。比如考古学家发现三星堆青铜器和商周文物造型相似,会说“两地工艺如出一辙”,既点明相似性,又暗含可能有文化传播。
有人问: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用这个成语?职场新人小王连续三次把会议纪要写成流水账,组长敲着文件说:“你这三份记录如出一辙啊。”这里既避免了直接批评,又暗示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可见成语用得好,能兼顾委婉表达和精准提点。
为什么人们总能在不同领域找到“如出一辙”的现象?去年两家奶茶店推出同款杨枝甘露,包装相似度达90%,消费者笑称“菜单如出一辙”。这背后其实是市场竞争催生的“借鉴文化”。但个人认为,表面的雷同之下,原料配比、服务细节的差异才是决胜关键。
换个角度看自然现象: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昼夜时长如出一辙。地理老师用这个例子时,会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轨道对称性。这种跨学科联想,恰好印证了成语的妙用——把抽象概念具象化,让知识像车轮印一样清晰可辨。
科技领域也有趣例。某品牌手机发布会后,网友发现新品外观与三年前旧款如出一辙。这时候成语就变成了委婉的吐槽工具。不过作为数码爱好者,我倒觉得经典设计复刻未必是坏事,就像汽车界的甲壳虫车型,传承本身也是种创新。
最后思考:当我们频繁使用“如出一辙”时,是否忽略了事物本质差异?就像两片雪花在显微镜下结构完全不同,但肉眼看去确实相似。这个成语像把双刃剑,既能快速建立认知桥梁,也可能让人停止深入观察。下次使用时,不妨补一句:“表面如出一辙,内里别有洞天。”这样既保留语言美感,又打开新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