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áng
  • dǐng
  • luá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cháng dǐng yī luán

成语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成语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断全部

繁体字形:嘗鼎一臠

英文翻译:know the flavour of sth. by taking one sample

尝鼎一脔的意思

尝:1.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尝尝咸淡。2.经历;体验:艰苦备尝。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甜头。3.曾经:未尝。何尝。4.姓。

鼎: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2.比喻王位、帝业:定鼎。问鼎。3.大:鼎力。鼎言。4.锅。5.姓。6.正当;正在:鼎盛。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脔:切成小片的肉:脔割。尝鼎一脔。

成语评论

哎呦,尝鼎一脔这成语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尝一口就知道整锅汤啥味儿”。比如说,朋友刚学做菜,端出一盘红烧肉让你试试,你夹一块咬下去,立马说:“咸了!”——这就是典型的“尝鼎一脔”嘛!

那问题来了:这成语到底用在哪合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方案,领导甩出一沓文件说:“咱先看第一章的核心逻辑,尝鼎一脔,后面的细节就能顺藤摸瓜了。”你看,不用从头读到尾,关键部分分析透了,整体方向就清晰了,省时又高效,对吧?

不过有人可能会问:“万一这一口尝错了咋办?”嘿,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啊,成语归成语,现实里咱还是得留个心眼。比如说买西瓜,光拍两下听声音就判断甜不甜,翻车概率也不小。所以说,“尝鼎一脔”更适合有经验的人用,新手最好还是多尝几口更稳妥。

个人觉得这成语特别适合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就像刷短视频看前5秒决定要不要继续看,或者看文章扫小标题判断值不值得读,这不都是“尝鼎一脔”的现代版应用吗?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思维方式用多了,也可能错过细节里的宝藏,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最后提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数据分析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在“尝鼎脔”。他们从海量数据里抽个样本,分析出规律就能预测整体趋势。不过这种操作对技术门槛要求贼高,普通人可别随便拿Excel表格就玩这套,容易整出乌龙事件。

尝鼎一脔的造句

  1. 造句 李老还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我们只能尝鼎一脔,从中体会他的学术观点。
  2. 造句 “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3. 造句 因异文太多,举此仅作尝鼎一脔,恕不一一解析。
  4. 造句 为尝鼎一脔,闹到如此地步,虽事关礼仪,毕竟太过分了,却也可窥见饮食在国人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5. 造句 尝鼎一脔,施雨涵酒量自然是空前绝后的。
  6. 造句 《唐诗三百首》以李杜和王维诗收录最多,李白诗收录29首,笔者在此尝鼎一脔,只谈他的李白诗英译。
  7. 造句 我没有拉过《梁祝》,一没有谱子,二段位不高,故不敢尝鼎一脔。
  8. 造句 以后该读的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若不能全读,则哈姆雷特、罗蜜欧与朱丽叶,总该尝鼎一脔的。
  9. 造句 毫无疑问,短文只能点到为止,那三百多幅图像,也只是尝鼎一脔。

"尝鼎一脔"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