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ǎng
  • guō
  • sh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iǎng guō bù shě

成语解释:聒:声音吵闹;舍:舍弃。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指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繁体字形:強聒不捨

英文翻译:preach tirelessly

强聒不舍的意思

强:[qiáng]1.力量大(跟“弱”相对):强国。富强。身强体壮。工作能力强。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要强。责任心强,工作就做得好。3.使用强力:强制。强渡。强占。强索财物。4.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强兵。强身之道。5.优越;好(多用于比较):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6.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多于此数(跟“弱”相对):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强。7.姓。[qiǎng]勉强:强迫。强笑。强辩。强不知以为知。[jiàng]强硬不屈;固执:倔强。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聒噪。聒耳。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舍:[shè]1.房屋:宿舍。校舍。2.舍间:敝舍。寒舍。3.养家畜的圈:猪舍。牛舍。4.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舍侄。舍弟。5.姓。6.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shě]1.舍弃:四舍五入。舍近求远。2.施舍:舍粥。舍药。

成语评论

强聒不舍”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办公室里的小张正在赶项目报告,同事老王却一直在他旁边念叨:“表格颜色太暗了”“标题字号太小了”……小张忍不住苦笑:“您这强聒不舍的劲儿,都能把石头说开花了。”

为什么说“强聒不舍”容易引发矛盾?想象小区物业群里,有人每天转发十几条养生文章,还@所有人必须阅读。刚开始大家礼貌点赞,时间久了纷纷屏蔽——单向输出而不考虑接收者感受,就像持续鸣笛的汽车,再好的路况也会让人烦躁。

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负面行为吗?未必。记得刚入行时带我的师傅,每次修改方案总会反复强调:“用户视角比炫技更重要。”当时觉得他啰嗦,如今自己带团队才懂——有些坚持需要强聒不舍,关键看内容是否有价值,以及表达方式是否让人愿意接受。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成为“强聒不舍”的人?试试“3分钟原则”:表达观点时给自己设个闹钟,时间到就切换成倾听模式。就像煮粥要掌握火候,小火慢炖才能入味,沟通也需要给信息留出发酵的空间。

有个有趣现象:地铁里大声讲电话的人,和轻声细语劝学生认真听课的老师,同样在持续说话,为什么后者不被认为是强聒不舍?原来这个成语的精髓不在时长,而在于是否切合场景需求。下次想多说两句时,不妨先看看对方的表情——皱起的眉头可比语言诚实多了。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在避免成为噪音制造者。但换个角度看,那些坚持科普的博主、反复提醒安全事项的乘务员,他们何尝不是用“强聒不舍”守护着重要的事?或许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用对了这份坚持的力道。

强聒不舍的造句

  1. 造句 虽然人们早就听腻了这套说教,但是他仍然强聒不舍。
  2. 造句 而犹强聒不舍者,盖其心以为民之于国,犹子之事父母也。
  3. 造句 母子两为这点鸡毛蒜皮之事强聒不舍、斤斤计较起来,彼此间一直不说话。
  4. 造句 可是她这样强聒不舍,根本没有一个人在听她说,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5. 造句 简短说完,罗山不再强聒不舍,脚尖轻轻一踏,身体就飘落在一人高的马车上,进车厢前回了一下头,眼睛看着欢送人群中的赵峰,微笑着点了点头便进去了。
  6. 造句 生气的离开了,葛静雨跟了上去,在她身边强聒不舍,实在受不了了,捂着耳朵,大喊:“葛静雨,你要抓到我,我就听你说。
  7. 造句 分析问题时,不能断章取义,做事时要言行相顾对待所有人的时候要强聒不舍。
  8. 造句 李龙身在福中不知福,酒店里一点鸡毛蒜皮之事就在妻子面前指桑骂槐的强聒不舍的抱怨,张萌的脾气早就被丈夫“改”。
  9. 造句 巧克力奶茶这是世勋最爱的,虽然问的都是废话,但是为了确认,鹿晗还是要强聒不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