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āi jiā āi hù
成语解释:挨:依次;顺次。一家一户;户户不漏。
成语出处:老舍《四世同堂》:“自从他作了副里长,随着白巡长挨家挨户地收铜铁,他的美誉便降落了许多。”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漏掉一户
繁体字形:挨家挨户
英文翻译:from door to door
挨:[āi]1.靠近;紧接着:他家挨着工厂。学生一个挨一个地走进教室。2.顺着(次序):把书挨着次序放好。挨门挨户地检查卫生。[ái]1.遭受;忍受:挨饿。挨了一顿打。2.困难地度过(岁月):苦日子好不容易挨过来了。3.拖延:他舍不得走,挨到第二天才动身。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挨:[āi]1.靠近;紧接着:他家挨着工厂。学生一个挨一个地走进教室。2.顺着(次序):把书挨着次序放好。挨门挨户地检查卫生。[ái]1.遭受;忍受:挨饿。挨了一顿打。2.困难地度过(岁月):苦日子好不容易挨过来了。3.拖延:他舍不得走,挨到第二天才动身。
户:1.门:门户。夜不闭户。2.人家;住户:户籍。专业户。3.门第:门当户对。4.户头:存户。账户。开户。5.用于家庭:全村有好几百户人家。6.姓。
你听说过"挨家挨户"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就是挨着顺序一家都不落下。比如最近社区搞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人员可不就挨家挨户敲门讲解嘛!你瞧,这成语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等等,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具体场景吗?非也非也!前两天看纪录片,讲扶贫干部翻山越岭走访贫困户,这不也是挨家挨户的生动写照?不过话说回来,现在都互联网时代了,这种传统走访方式会不会过时?要我说啊,线上沟通再方便,有些重要的事还真得当面说才踏实。
咱们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物业要换新门禁系统,贴公告没人看,微信群@全体成员也没反应。最后还是保安老李头挨家挨户送说明书,这事儿才算办成了。你看,有时候"笨办法"反而更有效不是?
突然想到,这和咱们日常办事是不是也有相通之处?比方说找工作投简历,与其海投一百家,不如瞄准目标公司挨个深入了解。虽然费时费力,但成功率说不定更高。不过年轻人现在都讲究效率,这种传统方法还吃香吗?
说个我自己的经历。去年组织社区义卖,先在群里吆喝三天应者寥寥。后来带着志愿者挨家挨户说明善款用途,结果参与率直接翻倍。这事儿让我明白,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有不可替代的温度。你说,现在人是不是更渴望这种真实的连接?
话说回来,现在外卖小哥每天不也在上演现实版"挨家挨户"吗?只不过他们的"户"变成了订单地址。虽然形式变了,但那种踏踏实实服务到家的精神内核始终没变。这不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吗?
最后抛个问题:当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时,那些需要"挨家挨户"的笨功夫,到底该坚守还是革新?要我说啊,关键得看具体情况——该用新招时别守旧,该下苦功时别取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