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iǎn zhe bí zi
成语解释: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人忍气吞声
繁体字形:捻着鼻子
英文翻译:Twirl your nose
捻:[niǎn]1.用手指搓转(zhuàn):捻麻绳。2.搓成的条状物:灯捻儿。[niē]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着:[zhe]1.表示动作的持续: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他们正谈着话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大门敞着。茶几上放着一瓶花。3.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你听着。步子大着点儿。快着点儿写。手可要轻着点儿。4.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顺着。沿着。朝着。照着。为着。[zhuó]1.穿(衣):穿着。吃着不尽。2.接触;挨上:附着。着陆。不着边际。3.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着笔。着眼。着手。着色。着墨。不着痕迹。4.着落:寻找无着。5.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zháo]1.接触;挨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2.感受;受到:着风。着凉。3.燃烧,也指灯发光(跟“灭”相对):炉子着得很旺。天黑了,路灯都着了。4.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睡着了。打着了。猜着了。5.入睡:一上床就着了。[zhāo]1.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高着儿。支着儿。2.同“招3”4.放;搁进去:着点儿盐。5.用于应答,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咱们就这么办!
鼻:1.鼻子,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官和呼吸器官:鼻子。2.鼻儿,器物突出带孔的部分:针鼻儿。门鼻儿。3.创始:鼻祖。
子: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
提到“捻着鼻子”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明明不情愿,却不得不勉强接受或去做某件事的状态。比如朋友吐槽:“老板临时让我加班,我真是捻着鼻子把活儿干完了。”你看,这里的“捻着鼻子”就生动表达了那种无奈又不得不妥协的心情。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被迫接受”的情况在生活中常见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同事小张曾被分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项目组,他私下嘀咕:“这活儿我压根不擅长,但领导开口了,只能捻着鼻子硬着头皮上。”这种场景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的“妥协时刻”。
有趣的是,这种状态其实暗含智慧。试想:如果每次遇到不如意都直接拒绝,人际关系会不会变得紧张?就像上周邻居装修噪音太大,我虽然烦得不行,还是捻着鼻子送了盒水果过去协商时间。结果对方反而主动调整了施工安排。你看,暂时的退让有时候能换来更好的结果。
不过依我看,长期“捻着鼻子”过日子可能会憋出内伤。去年帮亲戚代购化妆品,海关卡了半个月不说,最后还被埋怨买贵了。当时我就想: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真不能一直忍着。后来学会适时说“不”,反而感觉轻松多了。所以啊,该坚持的时候还是得挺直腰板。
话说回来,为什么人们宁愿“捻着鼻子”也不直接反抗呢?心理学上有种解释叫“冲突回避心理”——害怕破坏关系,担心后果不可控。就像新人小王明明对加班制度不满,却还是每天捻着鼻子陪笑脸。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诉求,或许能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
下次当你感觉自己又在“捻着鼻子”时,不妨停下来想想:这件事对我的长期影响有多大?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毕竟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变通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才是更智慧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