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ē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ǐ bǐ jiē shì

成语解释: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很多。

成语出处: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与物

繁体字形:比比皆是

英文翻译:meet the eye everywhere

比比皆是的意思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皆:都;都是:比比皆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放之四海而皆准。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成语评论

哎呦,说到“比比皆是”这个成语啊,你别说,生活中还真是一抓一大把例子。比方说走在街上,共享单车东倒西歪的场景是不是比比皆是?再瞅瞅手机里的短视频平台,模仿爆款内容的账号简直多到数不过来。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现象到底为啥能用“比比皆是”形容呢?咱这就掰扯掰扯。

好家伙,前阵子我朋友找工作,发现招聘软件上标注“月入过万”的岗位简直多如牛毛。这可不就是“机会比比皆是”嘛!不过这里有个门道要注意——虽然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你看,这个成语用在这儿既说明了数量多,又不带主观评价,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咱再举个反例。有回逛超市看到进口食品区,货架上摆的净是些稀奇古怪的调料。这时候要是说“进口调料比比皆是”,可能就差点意思了。毕竟这些玩意儿虽然少见,但数量其实不多。所以说啊,用这个成语得确保描述对象确实是大量存在的,可别逮着个新鲜事就往上套。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现在网络上“知识博主”简直像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从教人理财的到教穿搭的,从讲历史的到讲心理的,各种细分领域都有专家坐镇。这种现象用“比比皆是”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不过依我看呐,虽然选择多了是好事,但咱们也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半吊子专家给忽悠了。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前些天去公园遛弯,发现拿着专业设备拍鸟的老大爷居然有十几个。这要放在二十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你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小众爱好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这不正应了“兴趣爱好群体比比皆是”这句话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变化背后反映的社会进步,倒是挺让人欣慰的。

最后提一嘴,虽然“比比皆是”常用来描述数量多,但有时候换个角度想也挺有意思。比如说现在各种APP推送的信息铺天盖地,这时候咱们是不是可以说“信息噪音比比皆是”?不过说到底,关键还是得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说对吧?

比比皆是的造句

  1. 造句 这里地势开阔,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建筑群比比皆是。人民礼堂描龙画凤,富丽堂皇;百货大楼线条明快,朴实大方;市体育馆金碧辉煌,庄严典雅;校场口布置精巧,别有情趣。
  2. 造句 冬天,虽然绿树已经奄奄一息,但在路边上是比比皆是的小草和野花,它们在寒风中挺立着。它们告诉你:“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 造句 把目光转向花店。五彩缤纷的菊花比比皆是:龙爪菊,“千手观音”,一簇簇,一丛丛,朵朵争芳斗艳,下垂的花瓣好似一股股五颜六色的喷泉,但却散着异香,引来无数人驻足观赏。
  4. 造句 创造力是人类最变通的工具,创造机会和创造性问题比比皆是,关键是我们能否学会使用这一工具,能否发现这机会和问题。
  5. 造句 超市里各类食品比比皆是。
  6. 造句 植物园里叫不上名字的花比比皆是。
  7. 造句 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
  8. 造句 在你们山上难得一见的乌鱼子,在我们这渔港比比皆是。
  9. 造句 战后的德国社会不安定,怨女旷夫比比皆是。
  10. 造句 我国刑法中身份犯的规定比比皆是,贯穿整个刑法条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