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ù mù jiē shì
成语解释: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成语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很多
繁体字形:觸目皆是
英文翻译:in abundance
触:1.接触;碰;撞:触电。一触即发。2.感动;触动:感触。触发。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皆:都;都是:比比皆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放之四海而皆准。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哎哟喂,说到“触目皆是”这个成语,咱先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比如春天去公园溜达,满地的樱花花瓣铺成地毯,你瞅哪儿都是粉白色,这时候来一句“触目皆是春色”,画面感蹭蹭上来了吧?说白了,这词儿就是形容东西多到躲都躲不开,一抬眼就能撞见。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这成语只能用在美景上吗?”嘿,当然不是!比如商场打折季,货架上挂满“全场五折”的牌子,导购员扯着嗓子喊“触目皆是优惠”,瞬间让人感觉不买就亏了。再比如刷手机时,满屏的“震惊体”标题和广告弹窗,你都能摇头吐槽一句“触目皆是套路”——瞧,用对场景,这词儿能玩出花来。
不过话说回来,为啥咱们总觉得“触目皆是”带着点无奈呢?举个反例你就懂了。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字画、瓷器摆得满满当当,导游说“触目皆是千年文明”,这时候反而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说啊,这成语本身不带褒贬,关键看咱往哪儿安。就像炒菜放盐,放对地方才提鲜嘛!
突然想到个冷知识:古人用“触目皆是”可比咱们狠多了。苏轼当年写“触目皆新松”,那是真把整座山的新树种了个遍;现在咱说“触目皆是奶茶店”,三分调侃里还带着七分真实。要我说,这成语就像个万能滤镜,套在哪儿都能让平凡场景突然有了存在感。
最后唠点实在的。下次遇到堵车时别光顾着按喇叭,试着用“触目皆是车尾灯”描述眼前景象,保准能把自己逗乐。生活嘛,换个说法就像加了勺糖,苦事儿也能咂摸出点趣味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